男女都該知道!「癢了」該怎麼辦?專業醫揭「關鍵」
  • A-
  • A
  • A+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為了確保健康,醫師張家銘表示,當人感到癢時,應根據情境判斷該如何應對。(圖/台北醫學大學提供)

▲為了確保健康,醫師張家銘表示,當人感到癢時,應根據情境判斷該如何應對。(圖/台北醫學大學提供)

「癢」是每個人都熟悉的感覺,醫師張家銘表示,長久以來,人類以為抓癢只是身體對外界刺激的被動反應,但近期發表於《Science》期刊的研究卻顛覆了這一認知:抓癢不只是癢感的「解藥」,它還是一種免疫防禦機制,幫人對抗皮膚上的細菌入侵。因此,當我們感到癢時,應根據「情境」判斷該如何應對。若僅短暫的不適,適度抓癢無妨;若癢感持續且伴隨發炎,就應採取適當的護理措施,避免讓問題惡化。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癢感是由皮膚感覺神經傳遞至大腦的一種特殊信號,通常由外部刺激(如蚊蟲叮咬、過敏原)或內部因素(如免疫反應、壓力)引發。當皮膚受到這些刺激時,會釋放出組織胺或其他發炎介質,這些物質會激活皮膚中的「癢覺神經元」,將訊號傳遞到大腦,進而引發抓癢的衝動。

他表示,長久以來,我們以為抓癢只是身體對外界刺激的被動反應,甚至是一種自我折磨的行為。但近期發表於《Science》期刊的一項研究卻顛覆了這一認知:抓癢不只是癢感的「解藥」,它還是一種免疫防禦機制,幫助我們對抗皮膚上的細菌入侵! 這項發現讓人重新思考抓癢的真正作用,及對健康的影響。

「因此,抓癢既可能是疾病惡化的推手,也可能是一種保護性免疫反應。」張家銘表示,關鍵在於情境:

• 慢性皮膚病患者(如異位性皮膚炎、乾癬)

過度抓癢會導致皮膚屏障受損,進一步加劇發炎反應,甚至引發細菌感染,應該盡量避免。

• 一般過敏或輕微皮膚刺激

適度抓癢雖然能短暫紓解不適,但如果抓癢後皮膚出現持續紅腫或水泡,應考慮使用抗組織胺或外用藥膏來控制發炎。

• 細菌感染的情境

在某些情況下,抓癢可能有助於吸引免疫細胞至感染部位,提升皮膚的抗菌能力,但仍需配合適當的醫療介入(如抗生素治療)以避免感染擴散。

至於抓癢這一動作究竟該不該忍,他表示,抓癢這一行為,其實蘊藏極為複雜的生理機制。雖然它可能加重過敏性皮膚炎等疾病,但也可能是一種古老的免疫防禦機制,幫人對抗細菌感染。

張家銘表示,當人感到癢時,應根據情境判斷該如何應對。如果只是短暫的不適,適度抓癢無妨;但如果癢感持續且伴隨發炎,就應該採取適當的護理措施,避免讓皮膚問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