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運動!醫揭做「1事」抗發炎、燃脂:每次只要1分鐘
  • A-
  • A
  • A+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適度冷暴露有益身體健康,例如冷水療法,研究發現,每周只要花11分鐘嘗試冷療,有助於促進代謝、減少發炎等。(圖/pixabay)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適度冷暴露有益身體健康,例如冷水療法,研究發現,每周只要花11分鐘嘗試冷療,有助於促進代謝、減少發炎等。(圖/pixabay)

短時間的冷暴露,有助於身體更健康。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提到,冷是一種外來刺激,能引發一連串生理反應,例如血管收縮來保存熱能,還有不少潛在的健康益處,包括提升代謝、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發炎反應等,還可使人更清醒、專注,甚至心情變好,不過若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健康風險的族群,嘗試前應先諮詢醫師。

李思賢在臉書粉專表示,冷刺激能引發一連串生理反應,例如血管收縮,來保存熱能、粒線體活化以產生更多能量、神經傳導物質增加、棕色脂肪啟動燃燒熱量、促進抗發炎蛋白質生成等。其中常見的冷水療法,不只為了適應寒冷,而是利用短時間的冷熱刺激,活化身體的調節機制。

李思賢提到,過度適應冷水療法,恐讓自主神經系統的刺激減弱,從而降低冷熱衝擊所帶來的健康效益。研究發現,每週總計11分鐘的冷暴露,能帶來顯著生理與心理益處,同時避免對細胞造成過多壓力,最佳做法是每次1到2分鐘,有助於促進代謝、減少發炎、提升專注力。

李思賢說,短暫的冷暴露能提升代謝,其會刺激棕色脂肪活性,增加熱量消耗,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另外,冷療也會大幅提升多巴胺濃度,研究顯示,浸泡14°C的冷水1小時,可讓血液中的多巴胺提升250%,效應能持續數小時,所以泡完冷水後會特別清醒、專注,甚至心情變好。

此外,發表於期刊《Nature Metabolism》的研究顯示,冷水浴可促進抗發炎激素「maresin」,它來自Omega-3(DHA),能減少全身性發炎,對肝臟與免疫系統都有正向影響。而冷療使用的冷水範圍從15°C到飄著冰塊的低溫水,對於初學者,建議先從臉部浸泡冷水,或在溫水淋浴中逐漸調低水溫,讓身體慢慢適應,習慣後再挑戰全身浸泡冷水,但若出現頭暈、皮膚變蒼白或異常顫抖,應立即停止。

李思賢表示,想要嘗試冷療非常需要勇氣,若只是想提升代謝,運動、走路或桑拿會是更舒服的選擇,想體驗短時間內明顯提升精神狀態、增強心理韌性或降低發炎,可以嘗試冷水。不過冷療並非適合每個人,冷水會使血管急劇收縮,並影響心血管系統,如果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健康風險,請務必在嘗試前諮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