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酒後臉紅是警訊!致癌食物手搖飲、燒烤都上榜 權威醫:它最致命
  • A-
  • A
  • A+

記者張雅筑/採訪報導

許多食物會讓DNA變異、讓細胞失去控制,最後致癌,甚至有的食物還會讓癌細胞加速生長或讓人們罹癌風險翻倍等,許多夜市美食都上榜。(示意圖/資料照)

▲許多食物會讓DNA變異、讓細胞失去控制,最後致癌,甚至有的食物還會讓癌細胞加速生長或讓人們罹癌風險翻倍等,許多夜市美食都上榜。(示意圖/資料照)

真的是名副其實的「病從口入!」我國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表示,有科學家研究證實,某些食物會讓DNA變異,讓細胞失去控制,最終演變成癌症,不僅如此,有的食物甚至還會讓癌細胞加速生長或讓人們罹癌風險翻倍等。其中最可怕的是,因為人為關係,部分海鮮在受污染水源生長,體內因此累積不少重金屬,張家銘醫師直言:「重金屬污染的食物其實是致命的DNA破壞者!」所以環境與飲食對基因的突變影響其實超乎想像的大。

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一年可以喝掉逾10億杯的手搖飲料,是不是相當驚人?但更驚人的是,這些含糖飲料、高升糖食物,雖然吃喝的當下會讓人感到心情愉悅,但它們是刺激基因變異的禍首,甚至還會讓癌細胞加速生長。我國基因權威醫師、台北榮總基因醫師張家銘進一步解釋道:「高糖飲食不只是讓血糖飆升,還會讓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大量分泌,而這種生長因子可能會刺激癌細胞增生。乳癌、攝護腺癌等都與高IGF-1水平有關,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糖分攝取過多的人,某些癌症的發生率也會偏高。」

含糖飲料、高升糖食物是刺激基因變異的禍首,會讓癌細胞加速生長。(示意圖/資料照)

▲含糖飲料、高升糖食物是刺激基因變異的禍首,會讓癌細胞加速生長。(示意圖/資料照)

除了含糖飲料,其實像白飯、白麵包、糕點這類精製澱粉,張家銘醫師也補充道,這類精製澱粉,也會讓血糖快速上升,造成慢性發炎,進而影響基因穩定性。他建議,選擇全穀類,像是:糙米、燕麥或全麥麵包等,能讓血糖維持穩定,減少身體發炎,對基因保護更有幫助。

有些人不喝含糖飲料但愛喝酒助興或借酒澆愁等,張家銘醫師一針見血地說:「這喝進去的不只是酒精,還可能是一連串的DNA突變!」他解釋道,當酒精進入人體後,會被代謝成乙醛(Acetaldehyde),這是一種的致癌物,會直接攻擊DNA,破壞細胞的修復機制,所以長期大量飲酒的人,罹患肝癌、食道癌和口腔癌的機率會明顯增加。

此外,張家銘醫師也特別提及,有ALDH2基因缺陷的族群(東亞人常見),代謝乙醛的能力較差,喝酒後更容易累積這種有毒物質,所以罹癌風險更高!不僅如此,張醫師更補充道:「若喝酒後容易臉紅、頭痛,代表大家的身體其實正在發出警訊,這時候少喝一點,對DNA來說是一種保護。」

我國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表示,長期大量飲酒的人,罹患肝癌、食道癌和口腔癌的風險較高,且有ALDH2基因缺陷的族群(東亞人常見),代謝乙醛的能力較差,更容易累積這種有毒物質。(圖/資料照)

▲我國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表示,長期大量飲酒的人,罹患肝癌、食道癌和口腔癌的風險較高,且有ALDH2基因缺陷的族群(東亞人常見),代謝乙醛的能力較差,更容易累積這種有毒物質。(圖/資料照)

以下為大家整理出容易讓DNA突變且致癌的食物:

●癌細胞最愛的養分:燒烤、炸物、加工食品(培根、火腿、熱狗和香腸等)

●刺激基因變異,讓癌細胞加速生長:含糖飲料、高升糖食物

●導致DNA修復機制當機,癌症風險翻倍:酒精

●致命的DNA破壞者:重金屬污染的食物(大型魚類鮪魚、旗魚和鯊魚等;內臟豬肝、雞肝等)

張家銘醫師表示,重金屬污染的食物很多可能會忽略它們對健康的有害影響,但其實它們才是對DNA最致命的破壞者。醫師解釋道:「有些DNA突變的危險來自污染的食物,這類風險往往被忽略。例如某些海鮮可能含有汞(Mercury),如大型魚類鮪魚、旗魚和鯊魚等。汞會影響DNA修復,增加神經系統與腎臟的負擔。此外還有鎘(Cadmium),這種重金屬容易累積在稻米、內臟類食物,像是豬肝、雞肝等,長期攝取可能影響DNA穩定性,增加肺癌與腎臟癌的風險。」張醫師建議大家,選擇低污染來源的食物、避免過量攝取內臟或大型魚類,才能減少重金屬對基因的影響。

深海大型魚類,像是:鮪魚、旗魚和鯊魚等,位在食物鏈高階,體內容易累積重金屬污染物,而這些重金屬是致命的DNA破壞者。(示意圖/資料照)

▲深海大型魚類,像是:鮪魚、旗魚和鯊魚等,位在食物鏈高階,體內容易累積重金屬污染物,而這些重金屬是致命的DNA破壞者。(示意圖/資料照)

很多人可能會問:「基因突變不是天生的嗎?吃東西真的會改變DNA?」張家銘醫師解答道,其實很多科學家早已研究證實,環境與飲食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張醫師舉例道:「某些基因變異(如APOE ε4基因)與高脂飲食有關,這種基因變異者如果攝取過多飽和脂肪,可能提高阿茲海默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MTHFR基因變異則與葉酸代謝有關,缺乏葉酸可能導致DNA損傷,增加大腸癌風險。這些證據都顯示,雖然我們的基因是天生的,但飲食習慣可以影響基因的表現,甚至改變疾病的發展。」

張家銘醫師表示,人難免會有嘴饞的時候,想要保護DNA、守護自己的健康,其實也不需要完全戒掉喜歡的食物,而是學會做更好的選擇,整理如下:

●多吃抗氧化食物:像是藍莓、深綠色蔬菜、綠茶,它們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能幫助細胞對抗DNA損傷。

●減少燒烤、炸物與加工肉品:改用清蒸、燉煮、低溫烹調的方式,減少致癌物的產生。

●控制糖分與精製澱粉:選擇糙米、全麥麵包等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避免血糖過度波動。

●避免過量飲酒:如果有ALDH2基因缺陷,最好減少飲酒,以免累積過多有害代謝物。

●選擇低污染的海鮮與食材:避免食用高汞魚類,選擇小型魚、深海魚,並注意食物來源。

「其實每個人還是可以決定自己未來的健康!」張家銘醫師語重心長表示,人們雖然無法改變基因,但可以從飲食的選擇影響基因的表現,藉此影響未來的健康走向,「選擇健康的食物,除了能減少DNA突變的風險,更能讓未來的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