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做惡夢?醫揭真相「大腦在求救」 1徵兆速就醫
  • A-
  • A
  • A+

記者蔣季容/台北報導

惡夢其實是在提醒你「有些情緒需要處理,有些壓力要放下」。(示意圖/資料照)

▲惡夢其實是在提醒你「有些情緒需要處理,有些壓力要放下」。(示意圖/資料照)

你也常做惡夢嗎?醫師劉博仁提醒,惡夢其實是在提醒你「有些情緒需要處理,有些壓力要放下」。研究顯示,惡夢與焦慮、憂鬱之間有明顯連結,若是想要減少惡夢,可以從日常調整開始,包括規律作息、睡前放放鬆、飲食調整、白天適度運動,以及補充營養。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今(1)日在臉書表示,很多人以為惡夢只是偶爾的情緒發洩,其實背後有很多原因。

劉博仁指出,睡眠會經歷幾個循環,包括淺睡、深睡和快速動眼期(REM睡眠)。REM睡眠是做夢最頻繁的時期,腦部活動很旺盛,心跳和呼吸都比較快。當白天累積的焦慮、壓力沒被消化,就會在這個階段被「播放」成強烈的夢境,甚至惡夢。所以很多人凌晨或清晨醒來,會覺得夢特別真實,因為這時候正好是REM睡眠比例最高。

有研究顯示,以下狀態會讓人更容易夢到負面或恐懼的畫面,包括長期壓力或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睡眠常被打斷、憂鬱或情緒低落、睡前喝酒或吃太多、吃了某些藥物(部分抗憂鬱藥、降壓藥)。有研究整理了許多臨床資料,發現惡夢和焦慮、憂鬱、自殺風險之間有明顯連結。經常做惡夢的人,腦部處理情緒的機制比較敏感,睡眠也容易被干擾。

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藥物,其實調整生活型態,往往就能改善許多。但如果靠吃藥來壓抑夢境,會有很多副作用。

1、規律作息

每天固定時間上床、起床,不要忽早忽晚,讓大腦和身體找到規律。

2、睡前放鬆

睡前一小時遠離手機和工作,泡熱水澡、深呼吸或聽輕音樂,讓神經放鬆。

3、飲食調整

晚餐別吃太飽,避免睡前飲酒或喝咖啡,這些都會影響深睡。

4、白天適度運動

每週3次快走或瑜伽,有助情緒平穩,晚上也睡得比較沉。

5、補充營養

研究顯示,維生素D3、Omega-3脂肪酸和鎂都有助改善睡眠和情緒。如果想補充,記得先和醫師討論。

劉博仁說明,如果惡夢常反覆,可以試試「夢境排練療法」,白天先回想惡夢情節,再把它改成安全的版本,例如夢裡的怪物變成一隻溫馴的小狗。每天花幾分鐘練習,腦袋就會慢慢接受這個新劇本。如果惡夢一週發作多次,持續數月,已經影響到工作、情緒或睡眠品質,請考慮找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討論,專業介入往往能帶來很大改變。

劉博仁強調,夢是大腦整理情緒的方式,有時會演成驚悚片,提醒你放慢腳步、善待自己。別把惡夢視為敵人,而是一次提醒「是時候好好照顧內心了」。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

點擊收看【完整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JspbY8QxkQ&t=2294s
▼驚!高大成嘆「法醫職災」:輕忽1事曾染屍毒!曾「解剖愛滋屍體」:不慎受傷!高大成:我做了愛滋檢查「連續10年」(影片來源YouTube-祝你健康頻道,若遭移除請見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