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蓋轉不開竟是病!12歲男「全身扭曲」 醫:青春期易急速惡化
  • A-
  • A
  • A+

記者蔣季容/台北報導

男童罹患「肌張力不全」全身扭曲,經治療後已恢復。(圖/台大醫院提供)

▲男童罹患「肌張力不全」全身扭曲,經治療後已恢復。(圖/台大醫院提供)

一名12歲江姓男童在2019年發現瓶蓋扭不開,手部也開始呈現彎曲,父親帶著他四處尋求治療,都找不到病因,最終在台大醫院診斷出「肌張力不全」。經過深腦治療後,如今已經上了大一的他已經與一般人一樣,可以正常生活、上課。

台大醫院今(4)日舉辦衛教記者會,江同學的爸爸在會中表示,兒子在發病前就像一般小孩,某天發現他手部無力,會有彎曲動作,最後整個軀幹、脊椎都是彎曲的狀態,尋求醫師治療都找不出問題,後來在台大醫院檢驗出「原發性肌張力不全」。

江同學形容,發病後的時候,身體就像不聽使喚一樣,體虛易累,寫字沒人看懂,講話別人也聽不懂,「每天都精疲力盡,感覺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對未來充滿恐懼」。

神經部醫師戴春暉透露,江同學在2019年01月22日成功執行高精確度且高難度的「雙側蒼白球內側核深腦刺激植入手術」(DBS),術後6個月男童已可正常行走,9個月後已可以騎腳踏車,目前這位病患也已發育成長進入大學,可以自立在大學校園生活。

江同學在治療9個月後已可以騎腳踏車。(圖/台大醫院提供)

▲江同學在治療9個月後已可以騎腳踏車。(圖/台大醫院提供)

戴春暉說明,肌張力不全症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原發性患者多為遺傳、基因造成,小孩子通常會在6、7歲之前發病,好發於青春期,若錯過長高前的黃金治療期,青春期易急速惡化,影響行走與日常功能。

戴春暉指出,深腦刺激治療是一種仰賴高科技的大腦疾病治療方式,開腦後深入8到10公分深的腦部,鎖定僅0.3到0.5公分大的核區移入裝置,利用裝置在大腦深部腦核進行電流刺激,可以有效改善包括巴金森氏症、肌張力不全症、原發性顫抖症及癲癇症等多種的大腦疾病,台大醫院已完成超過400例的深腦刺激個案。

江同學(右3)、江爸爸(右2)與台大團隊一起切蛋糕。(圖/記者蔣季容攝影)

▲江同學(右3)、江爸爸(右2)與台大團隊一起切蛋糕。(圖/記者蔣季容攝影)

戴春暉說,該手術術前需要仔細評估病人是否適合,接著利用高科技監測定位的精確電極植入手術,以及術後繁複的電刺激參數調整。許多患者在接受深腦刺激治療後,疾病控制和生活功能均有顯著改善。在衛福部健保的支持下,這項治療自2015年起納入巴金森氏症給付,並於2024年擴大涵蓋肌張力不全症,讓更多病友得以負擔得起、早日受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