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錯時間會折壽!新研究:「早餐太晚吃」 增心血管風險
  • A-
  • A
  • A+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研究顯示,早餐吃得越晚,疲勞、憂鬱、慢性病風險升高,死亡率也跟著提高。(示意圖/PIXABAY)
研究顯示,早餐吃得越晚,疲勞、憂鬱、慢性病風險升高,死亡率也跟著提高。(示意圖/PIXABAY)

「吃飯時間」也是決定健康的關鍵!營養師老辜提到,飲食時間規律可能是老人維持健康與壽命的要素之一,研究發現,早餐吃得越晚的人,更容易出現身體、心理問題,包括疲勞、口腔健康惡化、憂鬱、多重慢性病等,而且早餐時間拖得越晚,死亡風險相對提高。

營養師老辜在臉書粉專引述《Nature》一篇研究,追蹤近3千名英國社區居民,長達30多年,發現隨著年齡上升,早、晚餐時間會越來越晚,整體進食時間縮短。尤其早餐吃得越晚者,更容易出現身體、心理問題,包括疲勞、口腔健康惡化、憂鬱、焦慮、多重慢性病,且早餐時間拖得越晚,離世風險相對提高。

研究進一步用統計分群,將參與研究的老人分成「早吃型」、「晚吃型」。結果發現,以10年存活率來看,早吃型為89.5%,晚吃型則下降到86.7%,雖然差距看似不大,但以公共衛生的角度,仍是值得注意的訊號,因為攸關每一個人、每個家庭。

研究團隊分析,晚吃早餐影響健康的可能原因,首先是「與疾病互為因果」,身體不適、牙口不好或精神狀態差,容易讓人延遲進食,晚吃早餐也可能影響熱量與營養素,再來是「與生理時鐘相關」,早餐是啟動日間代謝的重要訊號,若過度延遲,會打亂身體內在的生理節律,增加代謝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最後是「與老化食慾下降有關」,老年厭食症常伴隨味覺、腸胃功能下降,導致進餐延後或食量減少。

營養師老辜提醒,這項研究無法完全證明「晚吃早餐會直接縮短壽命」,但規律的飲食時間,尤其早餐,可能是老人維持健康與壽命的關鍵之一。另外,早餐應選擇均衡飲食,包含優質蛋白質、全穀類與蔬果等,避免只喝咖啡或吃甜食而已,且避免晚餐太晚,建議睡前至少留2到3小時,讓腸胃休息,避免血糖與消化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