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巡邏忘帶鑰匙「竟是患這病」!兒時埋病根:腦中像開10個喇叭
  • A-
  • A
  • A+

記者蔣季容/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李嵩濤今(17)日出席ADHD衛教記者會。(圖/記者蔣季容攝影)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李嵩濤今(17)日出席ADHD衛教記者會。(圖/記者蔣季容攝影)

 

小孩時常不聽話,可能是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這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影響腦部功能。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李嵩濤表示,ADHD的人腦中就像有「10個喇叭」大聲播放不同的音樂和頻道,沒有辦法專心聽旁邊的人在說什麼;約有60%的孩子症狀會持續到成年時期,大多只剩下不專注的症狀,仍持續造成生活困擾。

李嵩濤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常被誤解為單純的「好動」或「不聽話」,約有78%來自遺傳。其實這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影響腦部的功能。台灣約有9%的兒童受到ADHD影響,但僅有1.6%接受正式診斷,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更僅約 1%。這意味著許多孩子未能及時獲得支持,導致學習、人際及情緒發展受阻。

李嵩濤分享案例,一名小二男童小明因上課坐不著、專注力不足,經常被老師罵,同學也不喜歡他。回家後也常與父母爭吵,甚至情緒失控,發脾氣撕掉作業、摔東西。經過治療後小明逐漸能專心完成課業,課業成績進步,也交到了朋友,自信心重新建立。

李嵩濤說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兒童期的表現,包括無法維持專注、沒在聽人說話、拖拖拉拉無法完成、弄丟東西忘記事情、逃避功課作業、容易分心做白日夢。到了青春期則會出現無法承受挫折、社交技能缺乏、課業表現不佳、無法解決問題、情緒困擾、容易與他人衝突等。

李嵩濤指出,小時候過動和衝動症狀最明顯,到青少年會漸漸減少,約有60至85%的孩子症狀會持續到青春期,約有60%的孩子症狀會持續到成年時期,大多只剩下不專注的症狀,仍持續造成生活困擾。

李嵩濤也分享成人個案,一名警察小時候就被診斷過有ADHD,沒繼續治療,長大後任職警察,雖執行兇殺案、搶案時可專注處置,但其他作業太不專心,外出巡邏也常忘記帶鑰匙,導致職務調動為基層員警。求診並用藥治療後改善很多,同事、主管對他改觀,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

李嵩濤提到,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治療有8至9成的療效,能改善不專注與過動症狀改,在醫師處方的治療劑量中不會造成成癮風險,規律使用減少症狀反而可以減少抽菸、飲酒、使用毒品的風險。不過副作用是胃口下降,若孩子若進一步體重下降明顯,則需要考慮換成後線用藥。

李嵩濤強調,除了藥物,家長的角色也至關重要,透過集點獎勵制度、冷靜區(Time-out)、正向讚美等親職教育方式,能協助孩子累積正向經驗,改善親子互動。學校與社會資源亦是關鍵,包含老師調整教學的策略、必要時進行特教鑑定、輔導老師支持,以及必要時的社政與兒少保護合作,才能形成完整的支持網絡。
「ADHD 孩子的治療,是醫學、教育、家庭與社會的合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