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蛋蛋的哀傷!GG割包皮「10公分剩4公分」。(圖/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授權提供)
暑假常是家長安排孩子接受包皮手術的高峰期,多數考量在於衛生與健康。不過,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近日接到一名特殊個案:一名在海外就讀的七年級學童,因校園遭受霸凌返台接受包皮手術。
顧芳瑜常在臉書粉專「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上傳衛教短片,他透露該學童為校隊球類運動員,訓練後需與隊友集體淋浴。由於包皮過長,外觀在公開場合明顯突出,部分隊友因此以「食蟻獸」揶揄,甚至在更衣室指指點點,造成孩子心理壓力與羞辱感,進而影響集體活動參與與運動表現。
▲董聖雍醫師建議,有上述情況要割包皮。(圖/翻攝董聖雍醫師臉書)
顧芳瑜指出,歐美多數新生兒出生時已接受割禮,未接受手術的比例相對低,孩子因此在團體中格格不入,心理落差明顯。長期無法保持清潔,也可能導致包皮炎、龜頭炎或泌尿道感染,若伴隨同儕排擠,更可能對自尊心與心理發展造成長遠影響。
顧芳瑜表示,割包皮不僅有助於清潔與降低感染風險,也能緩解心理壓力,幫助孩子重建自信。此外,手術還能預防青春期或成年後可能出現的性功能障礙,對身心發展均有正面效益。
▲高銘鴻醫師提醒,有慢性病和心臟病的人不適合割包皮。(圖/泌尿科 高銘鴻醫師 提供)
手術助改善生理與心理健康
顧芳瑜提醒,家長可透過以下三點初步觀察孩子是否需就醫:
1. 勃起時龜頭是否能自然露出
2. 包皮或龜頭是否反覆發炎
3. 是否因包皮過緊造成泌尿道感染或排尿困難
▲割包皮手術優缺點比較。
若出現上述情形,建議及早就醫,由泌尿專科醫師評估並決定治療方式。顧芳瑜強調,在關注孩子生理健康的同時,也應正視心理層面的壓力,尤其是跨文化成長的孩子,家長應給予理解、支持並適時尋求專業協助,陪伴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