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筑/台中報導

台灣每年大腸直腸癌新增患者約有1.6萬~1.7萬人,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陸續出現20多歲的患者。專家表示,目前研究推測可能原因為,飲食與生活習慣、腸道菌相改變、遺傳與家族病史和忽略初期症狀等。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賴以立醫師表示,直腸癌會出現的表現之一有排便不乾淨感,這其實是警訊但常被忽略,建議若常感覺大號大不乾淨,建議應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有時是不是會覺得大號大不乾淨呢?很多人可能會選擇再回廁所坐一下,但通常還是會有排不乾淨感,這其實是身體健康的警訊,但卻容易被忽視!中部有名吳姓男子相當年輕,28歲且還是知名企業的工程師,堪稱人生勝利組,豈料在上個月健檢時被檢查出異狀,做進一步檢查後竟發現是直腸癌,讓他驚恐不已,當場跟醫師說:「怎麼會這樣?我還這麼年輕,我才28歲耶!」
醫師進一步了解後發現,吳先生因為是工程師,工作相當忙碌又常加班,飲食非常不正常。吳先生表示,自己下班大概都已經9、10點,常常晚餐和宵夜一起吃,為了方便常選擇滷味、鹹酥雞或便利超商的微波加熱食品等,偶爾會小酌一下解壓。至於最近身體有什麼異狀呢?他說,自己其實算是排便非常正常的,幾乎天天都會上大號,但確實今年初開始「有點怪怪的」,排便形狀變得比較細,有時候還會有點像拉肚子,最明顯的是常常覺得沒大乾淨,好幾次都覺得還想再上,但回到馬桶上坐一段時間還是沒上出來。
除了排便習慣改變,吳先生體重也在半年內直接掉了8公斤,他還以為是工作忙碌的「另類」減肥,沒想到竟是生病了!所幸經進一步檢查該腫瘤是直腸及乙狀結腸交界處的早期腺癌,最後透過達文西機械手臂切除,吳先生已順利恢復並返家休養。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賴以立醫師不久前也手術過同樣病例,他受訪時表示,直腸癌會表現如:排便急迫感、排便時帶血或粘液、排便不乾淨感(裡急後重)等,他強調,早期直腸癌常無明顯症,但家族中有人特別是在年輕時就罹患大腸直腸癌,那麼其他家庭成員患上此病的機會也較高,若有多個親屬罹患此病,則患病風險更高。

至於治療方式,賴以立醫師補充說,罹癌後傳統方式是用剖腹手術切除直腸及腫瘤,再進行大腸及肛門的吻合,由於骨盆底位置較深而視野不清晰,常常需要較大的傷口,同時也容易損傷血管神經叢,進而影響術後的生活品質。但對於這種早期腺癌,賴以立指出,目前建議採用的是根治性手術,由數個小孔洞經腹切除腫瘤、腸子、附屬血管淋巴組織,最後將大腸直腸吻合,可以採用微創腹腔鏡或是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進行。他進一步解釋:「依病人健康狀況、腫瘤距離肛門的位置,會有不同程度的風險以及後續的長期排便、排尿、性功能影響。如果不願意接受手術,替代方案是接受輔助性治療後,經肛門直腸局部微創手術切除腫瘤,但缺點是有較高的復發率。」
最後賴以立醫師也語重心長提醒大家,由於大腸癌直腸癌早期常無明顯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從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升存活率,維持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