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近年來許多人購買市售標示「無糖」的食品,期望透過天然代糖控制體重與血糖。然而,營養師呂美寶在臉書發文提醒,常見的天然代糖「赤藻醣醇」(Erythritol),雖然熱量近零,但最新研究指出其可能與心血管事件風險攀升有關,尤其對心血管高風險族群更需警惕。

血中赤藻醣醇濃度高者 心梗中風風險增兩倍
2023年《Nature Medicine》刊登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研究結果指出,追蹤3,000多名高風險患者,血中赤藻醣醇濃度排名前25%者,在未來3年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塞、中風或死亡)風險,較濃度最低者高出1.8倍至2.2倍。研究亦在人體血小板及動物模型中驗證,赤藻醣醇可提升血小板反應性與血栓生成傾向。

實驗證實:健康者攝入赤藻醣醇濃度飆升維持超過48小時
研究也針對8位健康志願者進行短期干預實驗,飲用含赤藻醣醇飲料後,血中濃度瞬間飆升逾千倍,且在48小時內仍維持高度水準。另在2024年的追蹤研究中,比較攝取赤藻醣醇與一般葡萄糖,結果顯示攝入赤藻醣醇者血小板凝聚反應顯著提升,暗示其可能提升血栓風險。

新證據:大腦血管細胞也遭受損害
2025年《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刊登科羅拉多大學研究指出,赤藻醣醇對人體大腦微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氧化壓力上升75%、降低一氧化氮產量、血管收縮素上升,還減少了促進血栓溶解的t-PA釋放,可能提升缺血性中風風險。揭示赤藻醣醇可損害大腦血管細胞,支持先前心血管風險警訊。
科學討論:因果未竟定,需更多長期研究
呂美寶解釋,人體幾乎不代謝赤藻醣醇,而是經由腸道吸收後進入血液,再由腎臟排出。若單次攝取量過高,血液中的濃度可能升高並持續長達48小時以上,對心血管的影響也更為持久。
雖多項證據指向赤藻醣醇可能增加血栓風險,但專家也指出,這些觀察性研究與短期干預主要針對高風險族群或體內濃度不明來源的個案,無法確定因果關係,也難推廣至普羅大眾。因此,學界呼籲應進行長期、安全性與劑量影響的臨床試驗。

營養師呂美寶呼籲:市售「無糖」不等於「絕對安全」,赤藻醣醇雖獲多國食品安全機構認可,但不代表適合任何體質或慢性病患者。真正健康應從減少加工、回歸天然全食物著手。她建議如想偶爾享受甜味,可選用莓果、香草、可可等天然低甜食材,或改選研究支持較多的代糖,如甜菊葉、羅漢果,並減少赤藻醣醇含量高的「無糖餅乾」、「無糖氣泡飲」等加工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