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育道/台北報導

母嬰品牌「媽媽餵」近日因一支短影音惹議,影片宣稱嬰兒配方奶粉含糖量堪比兩瓶全糖可樂,甚至以「小孩喝珍奶」類比,引發醫師、營養師群起抨擊,批評內容誤導恐製造家長恐慌。該影片在IG點閱突破120萬,輿論壓力之下,品牌卻遲遲不下架。對此,知名導演李洵(李又宗)直言,這背後正好凸顯「短影音原罪」與品牌經營邏輯,反而可能讓媽媽餵知名度大幅躍升。
李洵指出,短影音製作普遍卡在59秒內,演算法認定「專注觀看」只需6秒,迫使創作者必須在3秒鐘內吸引目光,業界稱為「黃金三秒」。因此,內容往往選擇最聳動、最極端的說法,以致真相細節被犧牲,他舉例奶粉確實含有高比例糖,但那是「乾粉」數據,實際沖泡後糖分僅約7%。「正常嬰兒不會喝乾粉吧?」他諷刺,影片選擇性忽略,正是短影音追求流量的必然結果。
李洵分析,媽媽餵的核心商品是哺乳衣,自然要主打母乳哺育的消費族群,因此品牌必須不斷強化「母乳優於配方奶」的印象。雖然這支影片引發許多女性憤怒,但這群人本來就不是品牌的主要客群。他直言「短影音本質上就是販賣情緒。」儘管引發罵聲,卻讓品牌快速衝高曝光度,加上拍攝成本僅需幾千元,相較於傳統廣告動輒百萬起跳,這樣的「負面行銷」對某些品牌來說仍是划算投資。

媽媽餵後續聲明稿強調,推廣母乳只是希望平衡奶粉龐大利益的話語權,甚至用「核能」比喻母乳價值,卻再度引發質疑。李洵認為,這顯示品牌創辦人的「硬派性格」,即便爭議擴大,也選擇迎戰而非退縮。他認為「這場風波最後能真正讓品牌低頭的,不是民眾,而是公部門。」若沒有主管機關介入,媽媽餵恐怕仍會繼續拍下去。
身為影視出身、現投身短影音產業的李洵感嘆,產業門檻降低,人人可用手機拍片,但影片目標早已不再是「說真話」或「教育觀眾」,而是滿足演算法,讓情緒化數據化,換取最大效益。
「客戶要的就是短期成效,哪怕劍走偏鋒。」李洵直言,媽媽餵事件正是最鮮明的縮影,即使被罵翻,品牌知名度卻衝上高點,究竟是輸還是贏,答案已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