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忽略!刷牙扯下「白膜」 醫揭密:出現4狀況快就醫
  • A-
  • A
  • A+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口腔內側出現白色薄膜,其為上皮細胞脫落。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白膜若突然增多,可能與吃太辣、口腔乾燥、刷牙過猛等有關。(示意圖/PIXABAY)
口腔內側出現白色薄膜,其為上皮細胞脫落。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白膜若突然增多,可能與吃太辣、口腔乾燥、刷牙過猛等有關。(示意圖/PIXABAY)

 

口腔內側突然多了一層「白色薄膜」,其實是身體訊號。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嘴唇或頰黏膜內側出現白膜,並非得到怪病,其為脫落的口腔上皮細胞,若白膜突然變多,可能是最近「吃太辣或太燙、口腔乾燥、刷牙太猛或時間過長、牙膏或漱口水過敏」所致,但若同時伴隨「黏膜脫落與疼痛、灼熱或小水泡、扯下後出血、全身不適」,建議趕緊就醫檢查。

黃軒在臉書粉專指出,許多人起床刷牙前,會發現嘴唇或頰黏膜內側多了一層「白色薄膜」,而且還能撕下來,這是脫落的口腔上皮細胞。口腔黏膜的細胞每天都在汰舊換新,只是平常量小,不會特別注意,但短時間內大量剝落,與唾液、細菌混在一起,形成拉絲感的白膜。

黃軒表示,白膜若突然變多,可能是前一晚「吃太辣或太燙」,辣椒素直接刺激黏膜,食物超過60℃就可能燙傷口腔上皮,熱食、化學等刺激對口腔上皮的傷害,容易導致黏膜脫落或潰瘍。還有「口腔乾燥」,睡覺時張嘴呼吸、環境太乾,也會使黏膜容易失水、剝落。

另外,「刷牙太猛或時間過長」也會讓黏膜受傷,清潔時應保持溫和力道。最後是「牙膏或漱口水過敏」,研究顯示,牙膏中的成分,例如月桂基硫酸鈉(Sodium laureth sulfate)、苯扎氯銨(benzalkonium chloride)、芳香劑等,都可能導致長期過敏性接觸性炎症。

黃軒提醒,若出現白膜變多的狀況,不用過於擔心,大多數情況下會自行好轉,飲食上建議避開辛辣燙食、抽菸,使用不會造成過敏的牙膏,還要注意口腔保濕。若持續超過一週未改善,且伴隨「黏膜脫落與疼痛、灼熱或小水泡、扯下後出血、全身不適」,可能是真菌感染等(如口腔念珠菌病),建議趕緊就醫檢查。

點擊收看【完整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_BrreFKSyc&t=6s
▼夏季是洗腎高峰?江守山示警:「結石堵住腎臟」僅12小時釀永久性傷害!「腎結石」不會痛反而更危險(影片來源YouTube-祝你健康頻道,若遭移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