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應該只是痔瘡吧?」、「壓⼒⼤才會出⾎啦!」⾝體若警訊別解讀為「⼩⽑病」。⼀名45歲男⼦大便出⾎、糞便不成形⻑達半年,仍堅信只是飲食不當或檢查造成的⼩問題,直到肚⼦痛到難以忍受才就醫,結果⼤腸鏡⼀照,腫瘤幾乎塞住整條腸道,確診⼤腸癌。
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22年新發生癌症人數較2021年增加8531人,平均每4分2秒就有1人罹癌,比前一年快轉17秒;10大癌症榜首連續2年由肺癌拿下,曾蟬聯15年榜首的大腸癌則居第2。
收治患者的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分享,這名個案典型地「過度逃避」:雖然在半年間糞便潛⾎檢查呈現陽性反應,他仍⾃我安慰「只是檢查弄傷」;甚⾄開始調整飲食、規律作息,期待症狀能⾃然消失。但疾病並沒有因此改善,反⽽在半年後惡化成腸道狹窄,必須緊急轉診。「這就是很多上班族常⾒的⼼態,認為⼯作太忙、壓⼒太⼤,硬是把⾎便、腹痛歸咎於⽣活習慣,⽽不是警覺可能是癌症。」
他說,根據臨床統計,有症狀才願意檢查的患者中,超過六成確診時已是⼤腸癌第三或第四期。⼤腸癌雖然進展緩慢,但「⼀旦出現⾎便、排便習慣改變、甚⾄「裡急後重」(有便意卻排不乾淨)的狀況,往往代表腫瘤已經存在。」尤其年輕族群⼤腸癌多發⽣在接近肛⾨的位置,⾎便症狀非常明顯,卻被誤以為是痔瘡,拖到最後發現都已經偏晚期。
林相宏提醒,上班族⻑時間外食、愛吃炸雞排、燒烤或宵夜,加上菸酒應酬,都是風險因⼦。事實上,政府早已提供⽅便的篩檢資源。符合資格的⺠眾(45⾄74歲,或40⾄44歲有家族病史者),每兩年可享有⼀次免費的糞便潛⾎檢查。民眾若有持續的⾎便、糞便型態改變或不明腹痛,務必盡早檢查;即便沒有症狀,也應善⽤政府提供的免費篩檢,把⼤腸癌扼殺在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