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賴俊佑報導

「身心調適假」上路在即,精神科醫師提醒,最好的醫療是預防,別等到撐不下去才求助,醫師分享4個有助於身心復原的方法,讓「身心調適假」不只是「請假耍廢」,並期盼政府能將類似假別納入《勞基法》,讓更多勞工受益。
隨著心理健康議題日益受到重視,行政院宣布自2025年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起,正式實施「身心調適假」,每年給予公務人員3日,不需檢附證明文件,並得以時計方式申請,列入事假計算。這項政策象徵國家首次將心理照護納入正式休假制度,也期待能為其他行業建立示範。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精神科醫師王紹丞指出,這項新政策有其象徵意義,更有實質預防效益,「我們常在門診看到,很多病人不是不痛苦,而是太晚承認自己需要幫助」他表示,長期情緒緊繃、失眠、注意力渙散,這些現象往往是慢性心理壓力的訊號,而當這些症狀被忽視,最終可能發展為重度焦慮或憂鬱症,影響生活與工作表現。

王醫師強調「而適時的休息與自我調整,是預防心理疾病最直接的方法」,為了讓「身心調適假」不只是「請假耍廢」,王醫師分享4個有助於身心復原的方法,讓這些假期成為有效的修復時間。
1.練習專注一件小事
像是種一盆植物、完成一個手作、或整理一個角落。專注做一件事不僅讓大腦暫時脫離焦躁的節奏,也能提升成就感與穩定情緒。
2.每天給自己一段無打擾的時間
暫時關閉手機通知,靜靜看書、寫字或散步。遠離干擾的片刻,往往是讓情緒沉澱、重新整理內在秩序的關鍵。
3.主動觀察身體與情緒變化
不是每一次的情緒起伏都要分析原因,有時候光是靜靜觀察呼吸的節奏、心跳的速度,就足以幫助自己從慌亂中拉回來。
4.晚上寫下「今天讓我舒服的三件事」
睡前簡單寫下讓你放鬆的三個時刻——泡熱水澡、被陽光曬到、喝了一杯喜歡的咖啡——這能幫助你重新連結生活中正向、可控的元素。
王醫師指出,這些方法看似簡單,但正因為不需要太多條件、也不需倚賴他人協助,反而更容易實踐,「身心調適假最大的意義,是讓每個人學會:你可以為自己的狀態負責,不必等到生病、請病假,才能合理休息」。
王醫師也呼籲,政府應持續觀察政策實施的效益,並評估是否能將類似假別納入《勞基法》,讓更多職場勞工受益。同時也希望企業主能改變「休假就是偷懶」的觀念,建立更健康的請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