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志工陷「鏟後憂鬱症」!7症狀快掛「複鏟科」回家竟出現戒斷反應
  • A-
  • A
  • A+

實習編輯藍子瑄/綜合報導

不少親赴光復救災的志工們,都出現了一種難以調適的「鏟後憂鬱症」。(圖/資料庫)
不少親赴光復救災的志工們,都出現了一種難以調適的「鏟後憂鬱症」。(圖/資料庫)

花蓮光復災後重建仍在進行,然而這幾天,志工之間卻出現一種難以調適的「鏟後憂鬱症」。不少親赴光復救災的志工在 Threads 上分享,結束任務返家後竟出現「戒不掉鏟土的手癢症狀」,更有人笑稱「回台北後覺得人生好空虛」。

志工曝7大「鏟後症狀」:想再回去鏟土!

一名網友在 Threads 上寫下:「我真的要得『鏟』後憂鬱症了⋯」她回憶在光復救災時的暖心片段——休息時不斷被問「要不要檳榔或阿比?還有餒,不要客氣」、屋主阿嬤熱情投餵雞排、志工之間也彼此關心:「你從哪裡來?吃飯了沒?」讓她直呼:「身心靈都被填滿,好想永遠留在那裡!」

另一名志工也附和:「每天七點準時起床想鏟土」、「中午吃不到災區的便當,還覺得少了點味道。」甚至有人笑說,離開光復後總覺得哪裡不對勁,「看到路上的人會不自覺先看有沒有穿雨鞋」、「怎麼都沒人叫我多喝水?」網友笑稱這就是「鏟後憂鬱症」確診症狀,治療方式只有一個:「再去一趟光復」。

從救災變成「被救贖」 那份溫暖讓人上癮

也有網友感性指出,「鏟後憂鬱症」其實不是病,而是一種被愛包圍後的分離焦慮。有人寫道:「你以為自己只是去挖土、搬東西、陪人聊天,結果得到一堆感謝、食物與關心。回到職場,卻又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誰不會捨不得那份真誠?」

留言區湧入上千人共鳴:「原本以為是去幫別人,結果被災民跟其他志工救贖了」、「看到這篇整個哭爆,我愛死這塊土地了」、「下一班直達光復的車票,請給我一張」。

志工一句話道盡台灣精神:「是我們被療癒了」

許多志工回憶,光復的救災現場雖滿是泥濘,卻充滿人情味。有人說:「大家一起鏟土、聊天、分享食物,根本感覺不到疲憊。」另一位更動情表示:「我們原本以為是去幫人,結果回來才發現——被救贖的人是我們。」

貼文也掀起網友感嘆:「這就是台灣最可愛的地方。」即使災難來襲,人們仍以真誠、善意與笑容彼此支撐,讓「鏟後憂鬱症」成了最溫柔的國民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