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運動5天!30歲男探病順便健檢 驚見「胃有50顆腫瘤」胃部全摘除了
  • A-
  • A
  • A+

國際中心/林奇樺報導

國健署點出,消除幽門螺旋桿菌可減少胃癌發生的風險,但遠離胃癌的威脅必須從生活做起。(示意圖/Pixabay)
國健署點出,消除幽門螺旋桿菌可減少胃癌發生的風險,但遠離胃癌的威脅必須從生活做起。(示意圖/Pixabay)

根據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2019年統計指出,男性一生罹癌機率達65.5%、女性為51.2%,等於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可能罹癌。然而,許多人仍抱持「還輪不到我」的想法。日本一名男子泰生(たいせい)30歲時確診胃癌,雖然外表強健、熱愛運動,卻因檢查意外發現罹癌,最終接受「胃全摘手術」,他的經歷也讓女友重新思考健康檢查與身體意識的重要性。

根據日媒《Women's health》報導,泰生確診當年體重超過115公斤,曾是校隊橄欖球員,平日也維持每週五次健身習慣,是外界眼中的「壯碩型陽光男子」。確診前一天,他仍大口吃完兩碗大碗牛丼,完全沒有自覺症狀。直到親屬罹患胃癌,他前往探視時,醫師提醒有遺傳風險,才以「順便檢查」的心態就醫,卻意外被診斷為胃癌。

雖然發現時仍屬早期,但泰生胃部出現近50個小型腫瘤,無法局部切除,只能選擇全胃切除。醫師直言:「如果不是這次檢查,一年後恐怕就來不及了。」

手術後,泰生接受兩週住院與一個半月復健,過程遠比外科治療更艱難。沒有胃的情況下,任何食物都可能引發冷汗、心悸、頭暈的「傾倒症候群」,進食變成一種壓力。他形容:「吃東西這件再普通不過的事,卻花了幾年時間才慢慢重新適應。」術後體重一度下降20多公斤,身高183公分的他一度瘦到70公斤出頭。

儘管如此,他仍在術後一個月就開始以極有限的能力恢復訓練,「如果不活動,只會更弱。」他說。那段時間,他在無法運用腹部力量的情況下練習臥推,甚至需要人攙扶才能起身,但仍選擇持續行動。

2018年,泰生經歷五年追蹤檢查,醫師也認定,他的癌症進入了穩定期,僅需要持續追蹤就好。也是在這之後,他與同樣熱愛運動的女友相識。她回憶,第一次見面時完全無法看出他曾接受過大手術,「外表就是健康狀態良好的健身人士。」直到交往後才知道他沒有胃。

現在兩人共同維持規律訓練與飲食節奏。由於泰生無法一次吃下大量食物,他會分次補充點心、蛋白質棒與少量主食,女友則在料理順序與食材上調整,讓他進食更順利。對她來說,這段過程也提高了她對自身健康的敏感度,開始主動參加子宮頸癌等檢查,並學會更留意身邊曾罹病者的狀態。

泰生希望透過自身經驗提醒更多人:「外表健康,和是否會罹癌完全無關。」他指出,公司體檢並不等同癌症篩檢,30歲之後應該主動安排檢查,而不是等到症狀出現才就醫。「花三五萬做檢查,換來『你很健康』這句話,其實是值得被感謝的事。」

針對胃癌的預防,我國國健署曾點出,消除幽門螺旋桿菌可減少胃癌發生的風險,但遠離胃癌的威脅必須從生活做起,健康飲食,少吃醃製、煙燻食品及生食,多新鮮蔬果;良好生活習慣,避免共杯、共食,養成公筷母匙的好習慣;規律運動,每週至少3次、每次至少20分鐘、每分鐘心跳達最大心跳率60%以上;遠離菸,檳、酒;即時檢查,如有腸胃不適症狀應及早就醫,若有胃癌家族史的民眾,應定期接受檢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