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吃飽又餓!營養師列「假性食慾」5徵兆 示警:容易越吃越焦慮
  • A-
  • A
  • A+

生活中心/張尚辰報導

薛曉晶表示,當人處於孤單、焦慮或是無助狀態時,會特別出現想吃炸物、甜食的衝動。(示意圖/資料照)
薛曉晶表示,當人處於孤單、焦慮或是無助狀態時,會特別出現想吃炸物、甜食的衝動。(示意圖/資料照)

你是否也有過明明剛吃飽沒多久,但還是想吃東西的感覺?營養師薛曉晶列出多項研究表示,這其實是大腦製造出的「假性食慾」,大腦有時會誤判身體的狀態,將壓力或空虛解讀為「想吃」。對此,她列出假性食慾的5大徵兆,建議民眾可以多練習「正念飲食」,訓練大腦重新校正「飢餓訊號」,別再「用吃來處理壓力」。

薛曉晶31日在臉書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中發文,文中她引述多篇研究文章,指出當人處於孤單、焦慮或是無助狀態時,大腦會錯把這種內在匱乏訊號解讀為「想吃東西」的衝動,這就是所謂的「情緒性進食(emotional eating)」,但這種假性食慾並不能真正滿足內在的需求,反而容易讓人越吃越焦慮。

研究發現「壓力會讓大腦『說謊』來製造假的飢餓感」,研究人員只透過播放「模擬胃部咕嚕聲」的聲音,就讓受試者產生強烈飢餓感,這意味著,大腦有時會誤判身體的狀態,將壓力或空虛解讀為「想吃」。

薛曉晶指出,許多人在感到焦慮或疲倦時,都會選擇用吃東西來轉移注意力,這種行為雖然在短期內確實能讓腦部分泌多巴胺,產生快感,但研究顯示,情緒性進食帶來的滿足短暫,卻會伴隨更強烈的罪惡感與空虛。

對此,薛曉菁列出「假性食慾」的五大徵兆,以及3個訓練大腦校正「飢餓訊號」的步驟,提醒民眾學會分辨「真餓」、「假餓」,別再「用吃來處理壓力」。

【假性食慾】

1.吃完正餐不到一小時又想吃甜食。

2.心情不好時特別想吃東西。

3.明明不餓卻不斷找東西咬。

4.吃完後出現內疚或空虛感。

5.晚上特別容易嘴饞。

【正念飲食3步驟】

第一步:覺察現在的「想吃」從哪裡來?

●真飢餓:距離上一餐3小時以上、有輕微咕嚕聲、吃什麼都可以。

●假飢餓:剛吃飽不到一小時、只想吃甜的或炸的、情緒低落時才出現。

第二步:用非食物的方式安撫自己

●泡一杯熱茶、做深呼吸三次。

●聽音樂、散步、伸展身體。

●寫下自己當下的感覺。

第三步:用「穩定型點心」代替暴食

●地瓜+無糖豆漿。

●無糖優格+燕麥+肉桂粉。

●山藥泥+枸杞。

●黑巧克力+堅果+深呼吸三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