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假快樂食物」耗損大腦 這些美食都上榜!權威醫:憂鬱症推手
  • A-
  • A
  • A+

記者張雅筑/綜合報導

珍珠奶茶堪稱台灣的「國民飲料」,許多人一個月至少會喝上好幾杯,但醫師指出,很多市售飲料是用更便宜的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Fructose Corn Syrup),且奶茶屬於高糖+高脂飲料,長時間喝多了會影響人們的情緒,甚至成為憂鬱症的推手。(示意圖/資料照)
珍珠奶茶堪稱台灣的「國民飲料」,許多人一個月至少會喝上好幾杯,但醫師指出,很多市售飲料是用更便宜的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Fructose Corn Syrup),且奶茶屬於高糖+高脂飲料,長時間喝多了會影響人們的情緒,甚至成為憂鬱症的推手。(示意圖/資料照)

每一口吃下去的食物和飲料不僅關係著健康,竟也與「情緒有關」。我國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表示,有些食物吃下去當下是「感覺安慰」的,但它其實正在默默耗損人們的大腦、情緒與神經系統的韌性,長期下來,真的會讓人越來越「不快樂」,甚至成為憂鬱症、焦慮症、慢性疲勞的推手。而這些食物相當常見,包括:炸雞、薯條、奶茶和奶油酥餅等。

現代人生活壓力沉重,情緒波動已成為許多人的日常課題。當心情低落或焦慮時,不少人會透過吃喝尋求慰藉,將美食視為快速獲得安定感與紓壓的方法。但研究指出,人們的情緒不僅由外在環境塑造,也深受飲食內容與生理機制影響。從腸道菌叢到血糖變化,甚至是飲食規律,都可能悄悄左右一個人的心情。

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表示,高糖和高油脂的食物就是最典型的「假快樂食物」,包括:炸雞、薯條和奶茶等。這些食物或飲料,吃下去當下,會讓你多巴胺飆高,但馬上又掉下來,讓你感覺更累、更空虛,接著又更想吃,形成「吃→爽→空虛→再吃」的惡性循環。(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
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表示,高糖和高油脂的食物就是最典型的「假快樂食物」,包括:炸雞、薯條和奶茶等。這些食物或飲料,吃下去當下,會讓你多巴胺飆高,但馬上又掉下來,讓你感覺更累、更空虛,接著又更想吃,形成「吃→爽→空虛→再吃」的惡性循環。(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

時常透過醫學和科學角度發表衛教文的台北榮總基因醫師張家銘,談及飲食與情緒的關係,他言簡意賅地表示:「吃得對,才有快樂的本錢;吃錯了,快樂就不見了!」究竟哪些食物會讓人吃下肚後,日積月累影響心情,變得「不快樂」呢?以下為張家銘醫師整理出的四大重點:

一、高糖+高油炸:假快樂,真傷身心

張家銘醫師表示,整體而言,高糖+高脂炸物就是最典型的「假快樂食物」,包括:

炸物對很多人來說是無法抗拒的美味,酥脆外皮搭配熱騰騰的內餡,一口咬下的瞬間,彷彿能把一天的疲憊都驅散。但醫師指出,愛吃炸物,其實會默默耗損你的大腦、情緒與神經系統的韌性。(示意圖/資料照)
炸物對很多人來說是無法抗拒的美味,酥脆外皮搭配熱騰騰的內餡,一口咬下的瞬間,彷彿能把一天的疲憊都驅散。但醫師指出,愛吃炸物,其實會默默耗損你的大腦、情緒與神經系統的韌性。(示意圖/資料照)

• 炸雞、薯條

• 糖霜甜甜圈、蛋糕

• 奶茶、奶蓋飲

• 餅乾、巧克力棒

• 加工零食如玉米脆片、洋芋片

醫師補充道,這些食物都有個共通點,那就是,吃下去當下,會讓多巴胺飆高,但馬上又掉下來,讓人感覺更累、更空虛,接著又更想吃,進而形成「吃→爽→空虛→再吃」的惡性循環。

研究證實,這種模式會讓大腦的獎賞系統逐漸失靈,甚至增加慢性發炎指標(例如C反應蛋白CRP),而發炎正是憂鬱症的一大生物學誘因。

二、反式脂肪:讓腦細胞打不開的沉重之門

張家銘醫師指出,反式脂肪(Trans fat)是對人體健康來說更危險的脂肪,過去常出現在:

• 奶油酥餅

• 人造奶油(瑪琪琳)

• 部分冷凍披薩

• 即溶泡麵調味粉

張家銘醫師解釋,反式脂肪會干擾細胞膜的流動性,包括神經細胞在內的所有細胞,都會變得不靈活、接收神經傳導訊號的效率下降。上述的這些,會讓人感覺反應變慢、情緒低落、專注力變差,甚至影響血清素(serotonin)和多巴胺的釋放。

「反式脂肪攝取越多的人,憂鬱症風險也越高!」張家銘醫師補充,根據西班牙一項長期研究發現,反式脂肪吃得越多,快樂感越低,生活滿意度也下降。

三、高果糖玉米糖漿:甜蜜陷阱裡的焦躁因子

許多市售手搖飲為節省成本,會使用便宜的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Fructose Corn Syrup),張家銘醫師指出,這種糖的代謝方式會讓肝臟負擔加重,容易造成脂肪肝,還會導致胰島素阻抗、血糖震盪與能量低潮。而這些波動,會連帶影響大腦穩定度,產生「血糖型憂鬱」(sugar crash depression)。(示意圖/資料照)
許多市售手搖飲為節省成本,會使用便宜的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Fructose Corn Syrup),張家銘醫師指出,這種糖的代謝方式會讓肝臟負擔加重,容易造成脂肪肝,還會導致胰島素阻抗、血糖震盪與能量低潮。而這些波動,會連帶影響大腦穩定度,產生「血糖型憂鬱」(sugar crash depression)。(示意圖/資料照)

許多市售飲料、醬料、甜點其實不是用蔗糖,而是用更便宜的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Fructose Corn Syrup)。究竟高果糖玉米糖漿對人們的健康和情緒有何影響呢?

張家銘醫師指出,這種糖的代謝方式會讓肝臟負擔加重,容易造成脂肪肝,還會導致胰島素阻抗、血糖震盪與能量低潮。而這些波動,會連帶影響大腦穩定度,產生「血糖型憂鬱」(sugar crash depression)。醫師表示,其實有些患者不是情緒病,而是每天血糖過山車,讓情緒也跟著高高低低,難以穩定。

四、酒精:短暫放鬆,長期耗損腦神經

很多人會透過酒精舒壓或助興,甚至會說:「我壓力大才喝一點,這樣才能放鬆啊!」但張家銘醫師指出,酒精確實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帶來短暫鎮靜效果,但長期來看,它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包括:

• 減少大腦灰質密度(與情緒控制有關)

• 抑制神經新生

• 消耗維生素B1、B6、B12,這些對神經健康都很關鍵

• 擾亂睡眠品質(尤其是深層睡眠)

雖然酒精能帶來短期的「紓壓」,但長期下來其實是壓力與憂鬱的增幅器。

想透過吃喝紓壓,難道真的沒有好的選擇嗎?張家銘醫師提供了5項建議,整理如下:

1、每週幫自己設個「不快樂食物休息日」:這天不吃炸的、不喝含糖飲,只吃天然原型食物。

2、用氣泡水+檸檬片取代手搖飲,降低高果糖衝擊。

3、把零食櫃換成低糖堅果、無糖可可粉、黑巧克力。

4、規律補充維生素B群、Omega-3脂肪酸,保護腦神經。

5、最重要的:學會用其他方式獲得快樂與放鬆,例如運動、散步、寫日記、與人交流。

「吃進去的,不只是熱量和味道,而是會左右你快不快樂的神經訊號。」張家銘醫師最後語重心長提醒大家,有些食物會給人們一時的快感,卻拿走你長期的平穩;而有些選擇,雖然剛開始沒那麼嗨,卻在你看不見的地方,慢慢修復你的情緒韌性。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