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人1年狂嗑近5億顆安眠藥!醫揭3大疾病隱憂「5族群」恐有罹癌風險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國人1年竟用掉5億顆安眠類藥物(示意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國人1年竟用掉5億顆安眠類藥物(示意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您睡得好嗎?國人使用安眠類藥物逐年增加,年用量已近5億顆;令人關注的是,用藥族群已不再侷限於中老年人。醫師表示,每4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有失眠困擾,而且仍持續上升中,長期睡眠不足會使身體進入慢性發炎狀態,導致代謝與荷爾蒙調節失衡,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風險 。不過,若長期依賴傳統安眠藥物也有失智等風險。

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安眠藥用量統計」,2021年健保申報安眠藥用量為4.35億顆,2022年增加至4.61億顆,2023年更是上升到4.77億顆。即國人安眠類藥物逐年增加,年用量已近5億顆。

台灣成年人失眠盛行率高達23.5%。(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翻攝自freepik)
台灣成年人失眠盛行率高達23.5%。(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翻攝自freepik)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陳田育指出,每年約有5-10%的人有慢性失眠的困擾,並根據國健署2019年的報告,台灣成年人失眠盛行率高達23.5%,相當於每4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有失眠困擾,而且仍持續上升中。

「現代人失眠的原因相當多元,從長時間使用3C產品、晚睡、壓力大到焦慮情緒,都可能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中斷。」他說,這些因素交互影響,使原本偶發性的睡不好,逐漸演變成慢性失眠。長期睡眠不足會使身體進入慢性發炎狀態,導致代謝與荷爾蒙調節失衡,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風險 。長期缺乏高品質睡眠,不僅免疫力下降,也容易引發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在2023年澳洲研究指出,每天睡眠4-5小時的人,隔天醒來後的反應力相當於酒駕,血液中酒精濃度(BAC)達到0.05% 。當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注意力、記憶力與反應速度都會顯著下降,不僅影響工作表現,甚至提高職場意外風險。

陳田育指出,慢性失眠常見的原因包括醒覺度過高、晝夜節律失調等。「除了中高齡者外,科技業、金融業、醫護人員與輪班族,都是醫師門診中最常見的高風險群。」其中,「報復性熬夜/睡眠拖延」(Revenge Bedtime Procrastination)是現代年輕族群常見的現象。白天被工作、責任與壓力佔滿,晚上便以犧牲睡眠來換取短暫的自由時光。然而,這樣的補償行為反而讓大腦持續處於亢奮狀態,越想放鬆反而越難入睡,長期下來演變成慢性失眠。

另,在臨床觀察中,約有三至四成的失眠患者屬於長期用藥者,陳田育提醒,理想的睡眠時間並非「越多越好」,而是呈現U型關係,睡眠時間過短或過長,都與健康風險上升有關。研究發現,每晚睡眠少於6小時或超過9小時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及認知退化的風險明顯增加。

面對安眠藥的迷思,陳田育表示:「民眾最常誤以為一吃就會成癮,」但若經由醫師評估、短期使用,是安全且有效的。改善失眠不應只靠藥物,還需從生活習慣著手透過固定作息、避免在床上滑手機、避免睡前喝酒或吃宵夜、睡前放鬆與深呼吸,都是有效的助眠策略。「早期發現、正確治療、調整生活習慣,才是讓身體重新學會睡覺的關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