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婦女病福音!首款內膜癌檢測試劑通過食藥署醫材認證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別再忽視子宮內膜癌了!子宮內膜癌近年已成為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三大婦科癌症之首,發生率與死亡率都呈現上升趨勢。婦產科醫師表示,以往傳統上的採檢方法都不太理想,如做超音波來掃描子宮內膜厚度,但因準確度不算高,若有不正常出血,仍得透過切片、子宮鏡等侵入性檢查,所費不貲外還得面臨發炎、感染、甚至腸穿孔等危險副作用。不過現在出現了新的方式,透過基因檢測的分子診斷技術,一次檢測多個甲基化基因,能早期預防、篩檢以及後續追蹤子宮內膜癌,並於今年8月已通過衛福部食藥署(TFDA)創新醫材審查認證,可望減少侵入式檢測之不便與風險。

▲雙和醫院顧問醫師賴鴻政表示,透過基因檢測的分子診斷技術,一次檢測多個甲基化基因,能早期預防、篩檢以及後續追蹤子宮內膜癌。(圖/賴鴻政醫師提供)

雙和醫院顧問醫師賴鴻政教授表示,子宮內膜癌主要好發於50至70歲女性,且多數為停經後婦女。由於後天環境影響為子宮內膜癌的主要致癌原因,隨著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西化,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發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最常見的臨床症狀為非經期出血,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解尿疼痛、骨盆痛等。

賴鴻政說,子宮內膜癌已是台灣女性第6大癌症,是三大婦科癌症: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的第一位。然而過去臨床上診斷子宮內膜癌時,需透過侵入性的內膜採樣手術,才能判斷婦女是否罹癌,然而這類型高侵入式的檢測,很容易造成婦女的不適,或因採檢引起出血意外等風險。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過去子宮內膜癌患者,至少需要進行28次的侵入式子宮內膜採樣手術,才有辦法順利確診。但臨床醫學上,侵入式採樣手術容易造成出血、感染、子宮穿孔、子宮腔沾黏、子宮內膜受損及腹腔臟器受傷等問題,透過上述新型檢測方式,女性可免受其風險。

賴鴻政說,該檢測技術結合了傳統抹片採樣與DNA甲基化檢測技術,歷經3年多、近千人臨床測試,於今 (2021)年8月順利通過衛福部食藥署創新醫材審查(TFDA),讓台灣子宮內膜癌檢測更躍進。他說,該檢測適用於40歲以上或停經後的女性、有癌症家族史的女性、子宮異常出血、不願意接受侵入性檢查的高風險族群,透過新型分子診斷技術,一次檢測多個甲基化基因,能提供醫師診療數據參考,同時更能減少侵入式檢測所帶來的風險,對於子宮內膜癌的預防、篩檢以及後續追蹤治療,皆可落實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目的。

不過他也提醒,生活型態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的主因,包括肥胖、年齡、壓力等,女性一旦發現月經「不規則」,或停經後卻異常出血,便須提高警覺。並與醫師溝通後,再決定合適自己的檢查方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