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x健康維持

明日將迎接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中醫師指出,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可見該節氣之酷熱,此時午後雷陣雨多,水氣豐沛,作物生長茂盛;然而「暑熱傷氣」濕熱交蒸恐會出現中暑、失眠心煩、腸胃不適等症狀,提醒可透過飲食與穴位保養,順利度過酷暑。(記者:簡浩正)

不少人會在夏天來碗冰涼的綠豆湯,不但清涼消暑,還退火解熱。不過,在傳統的中醫觀念裡,綠豆湯被視為涼性食物,因此並非適合所有人飲用,若腎功能不佳、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以及體質偏寒者,應謹慎飲用。

不少民眾受過敏性鼻炎、氣喘困擾,中醫師指出,「三伏貼」利用冬病夏治概念,在最熱的夏季時節貼敷穴位,調理體質、強化免疫力,能有效減緩冬季過敏、氣喘發作。不過,孕婦、3歲以下嬰幼兒、皮膚敏感、嚴重慢性病患者,應由中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使用。(記者:簡浩正)

夏天到了,高溫經常飆破36度甚至38度以上,不少人總感覺臉上油油的,甚至是大便也變得難沖掉,原因找到了!上璽中醫診所院長余雅雯指出,有可能是身體「濕熱」過重所致,並從中醫角度分析,這樣的體質可是結石的高風險族群,膽結石、腎結石、甚至膀胱結石都可能找上門。

炎炎夏日,喝上一碗冰涼的綠豆湯消暑又解渴。但你知道嗎,看似平平無奇的綠豆湯,其實暗藏不少保健功效,不僅能清熱解毒、舒緩中暑、緩解喉嚨不適,適當搭配不同藥材還能達到排濕、助眠、養肝等多重效果,一碗下肚勝過千金藥方。

舌頭的狀況可作為判斷身體健康的方式。中醫師郭大維分享「6大舌頭異狀」,例如舌苔黃又厚,可能代表腸胃受阻,若舌頭邊緣出現齒痕,表示氣血不順,不過舌頭表面過於平滑也要注意,可能與腸道消化不良有關。另外,孩童若出現「草莓舌」需特別小心,尤其合併發燒,恐危及生命安全。

你身上有味道嗎?小心是健康在求救!根據《網路溫度計》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最新公布的「2025十大令人尷尬的身體異味」排行榜,從狐臭、口臭、腳臭到加齡臭,這些氣味不只讓人社交翻車,更可能是身體亮紅燈的警訊。醫師提醒:有味道不一定髒,但若味道異常,最好別只靠香水掩蓋,當心掩不住病情!

暑假到了真的好熱!本月7日就是24節氣的「小暑」了,中醫師表示,小暑是夏季的第5個節氣,意味著天氣開始進入真正的盛夏。中醫師指出,處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容易影響人體氣血運行,常見「暑熱傷津、濕困脾胃、心火旺盛、皮膚問題」等4大不適症狀,建議可進行穴道按摩幫助清心火、健脾胃。(記者:簡浩正)

今(21)日是24節氣的「夏至」,天氣真的好熱。中央氣象署更表示今日全台各地為多雲到晴、高溫炎熱的天氣,並對新北等5縣市發布高溫特報。中醫師也表示夏至易心浮氣躁,要多注意心神上的養護,而苦瓜、蘆筍等「苦味食物」能清熱燥濕、降心火,建議民眾可嘗試。(記者:簡浩正)

72歲黃先生曾2度腦梗塞,時常因肩頸肌肉緊繃,持續疼痛導致晚上難以入眠,且血壓偏高,白天疲累不堪,影響正常生活。就醫後經中醫師診斷,肩頸部肌肉非常僵硬,頸椎過度伸直,椎間孔狹窄,影響頸部往腦部的供血,經討論後每週接受1次小扁針療法,經過4週之後,肩頸部緊繃痠痛獲得緩解,晚上不再失眠,血壓也恢復穩定。(記者:簡浩正)

二十四節氣之一的「芒種」落於每年6月6日前後。隨著芒種到來,天氣轉為悶熱潮濕,人體容易出現各種不適症狀。中醫師吳明珠提醒,此時容易高發熱傷風、腸胃疾病、皮膚病、心腦血管不適及精神疲憊等問題,民眾應特別留意。若出現皮膚過敏,避免吃太甜的水果,例如荔枝、芒果、龍眼。

一名遠嫁日本的太太Peggy(化名)原本沒有過敏史,卻在坐月子時,赫見肌膚滿佈紅腫突起的蕁麻疹,範圍從腳、小腹到手臂無一倖免,導致夜裡癢到無法入睡,只能靠冰敷緩解。所幸她經中醫精準辨證與階段調理,治療3周後症狀逐漸緩解。中醫師指出,民眾產後若有不適症狀除了立即就醫,也勿盲目進補貝類、香菇、竹筍等食材,幫助預防妊娠性蕁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