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不少人總會選擇清涼解暑的沙拉果腹、喝冰飲,但你知道嗎?小心因此導致腸胃蠕動出問題,嚴重還會發生痔瘡與肛裂。對此,中醫師余雅雯就分享解決之道,幫助排便通暢,氣色也獲得改善。
台灣今(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加上年輕人普遍久坐、壓力爆表,「疼痛」已成跨世代文明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高達6至7成民眾處於「亞健康」狀態,長期受疲憊、緊繃、失眠所苦。中醫師表示,中醫過去的診斷概念較為抽象,如今在AI科技輔助下,可將身體數值圖表化,結合健身成為一站式服務,對患者更友善。(記者:簡浩正)
知名主持人沈玉琳近日因猛爆性肝炎緊急送醫,而引發外界對於肝病的高度關注。大家時常聽到廣告詞說「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從西醫角度,肝臟發炎時,常見的肝臟指標GOP及GPT數值也會變高,的確可能危害身體健康。而中醫部分,又是怎麼解釋呢?中醫的肝,指的是「臟腑」,是以功能劃分。崇學馬光中醫診所院長黃千瑞表示,《黃帝內經》提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就像是軍中統帥,負責謀劃思考,並且影響或管
今(22)日為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中醫師指出此時氣溫高、濕度大,容易出現中暑、倦怠、食慾不振等情況,除補充水分時可選擇清熱退火的茶飲外,要注意的是此時攝取過多的甜食,反而加重身體負擔。(記者:簡浩正)
明日將迎接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中醫師指出,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可見該節氣之酷熱,此時午後雷陣雨多,水氣豐沛,作物生長茂盛;然而「暑熱傷氣」濕熱交蒸恐會出現中暑、失眠心煩、腸胃不適等症狀,提醒可透過飲食與穴位保養,順利度過酷暑。(記者:簡浩正)
不少人會在夏天來碗冰涼的綠豆湯,不但清涼消暑,還退火解熱。不過,在傳統的中醫觀念裡,綠豆湯被視為涼性食物,因此並非適合所有人飲用,若腎功能不佳、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以及體質偏寒者,應謹慎飲用。
不少民眾受過敏性鼻炎、氣喘困擾,中醫師指出,「三伏貼」利用冬病夏治概念,在最熱的夏季時節貼敷穴位,調理體質、強化免疫力,能有效減緩冬季過敏、氣喘發作。不過,孕婦、3歲以下嬰幼兒、皮膚敏感、嚴重慢性病患者,應由中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使用。(記者:簡浩正)
夏天到了,高溫經常飆破36度甚至38度以上,不少人總感覺臉上油油的,甚至是大便也變得難沖掉,原因找到了!上璽中醫診所院長余雅雯指出,有可能是身體「濕熱」過重所致,並從中醫角度分析,這樣的體質可是結石的高風險族群,膽結石、腎結石、甚至膀胱結石都可能找上門。
炎炎夏日,喝上一碗冰涼的綠豆湯消暑又解渴。但你知道嗎,看似平平無奇的綠豆湯,其實暗藏不少保健功效,不僅能清熱解毒、舒緩中暑、緩解喉嚨不適,適當搭配不同藥材還能達到排濕、助眠、養肝等多重效果,一碗下肚勝過千金藥方。
舌頭的狀況可作為判斷身體健康的方式。中醫師郭大維分享「6大舌頭異狀」,例如舌苔黃又厚,可能代表腸胃受阻,若舌頭邊緣出現齒痕,表示氣血不順,不過舌頭表面過於平滑也要注意,可能與腸道消化不良有關。另外,孩童若出現「草莓舌」需特別小心,尤其合併發燒,恐危及生命安全。
你身上有味道嗎?小心是健康在求救!根據《網路溫度計》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最新公布的「2025十大令人尷尬的身體異味」排行榜,從狐臭、口臭、腳臭到加齡臭,這些氣味不只讓人社交翻車,更可能是身體亮紅燈的警訊。醫師提醒:有味道不一定髒,但若味道異常,最好別只靠香水掩蓋,當心掩不住病情!
暑假到了真的好熱!本月7日就是24節氣的「小暑」了,中醫師表示,小暑是夏季的第5個節氣,意味著天氣開始進入真正的盛夏。中醫師指出,處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容易影響人體氣血運行,常見「暑熱傷津、濕困脾胃、心火旺盛、皮膚問題」等4大不適症狀,建議可進行穴道按摩幫助清心火、健脾胃。(記者:簡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