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x健康維持

「明明睡滿八小時,醒來還是累得像沒睡。」這句話,道盡了現代人面對失眠的無奈心聲。中醫師章晉瑋指出,失眠並非單純的「睡不著」,而是身體發出的失衡警訊。雖然西醫有睡眠門診與藥物治療,但失眠常與「心」、「肝」兩大臟腑失調息息相關,也可透過中醫調理體質,找回自然入睡的能力。(記者:簡浩正)

近年來健身風潮盛行,「增肌減脂」成為全民追求的體態目標。然而,許多人陷入「戒斷碳水化合物」的極端飲食迷思,將澱粉視為發胖的元兇。這看似快速見效的方法,卻可能導致代謝下降、肌肉流失,甚至引發暴食反彈。中西醫專家一致警告,健康的減脂關鍵不在於「不吃」,而在於「吃對」。

中醫師羅珮琳分享臨床案例,一位48歲女性病患,自幼就是棉花糖體型,她一直到40歲才懷第一胎,屬於高齡產婦。孕後期果然出現妊娠水腫和高血壓的問題,因此剖腹生產。沒想到產後血壓仍然不下降,而且經常腳水腫,原本是「妊娠高血壓」卻演變成真正的高血壓。開始服用降血壓西藥後,雖然血壓控制在標準範圍,但她仍因過敏性鼻炎和月經痛前來中醫診治。

隨著現代人健康意識提升,如何透過「日常飲食」有效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成為關注焦點。中醫師高晧宇在 YouTube 頻道指出,洛神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其種子、莖、花和葉皆有療效,其中以花萼功效最為全面。多項研究指出,洛神花對於「降血糖、改善心血管和提升腎功能」有潛在益處。 高晧宇補充說明,中國從古代便將洛神用於治療發燒、膀胱結石和腎結石等症狀。在全球多個地區,如中南美洲、墨西哥和美國,洛

夏天到了,不少人總會選擇清涼解暑的沙拉果腹、喝冰飲,但你知道嗎?小心因此導致腸胃蠕動出問題,嚴重還會發生痔瘡與肛裂。對此,中醫師余雅雯就分享解決之道,幫助排便通暢,氣色也獲得改善。

台灣今(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加上年輕人普遍久坐、壓力爆表,「疼痛」已成跨世代文明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高達6至7成民眾處於「亞健康」狀態,長期受疲憊、緊繃、失眠所苦。中醫師表示,中醫過去的診斷概念較為抽象,如今在AI科技輔助下,可將身體數值圖表化,結合健身成為一站式服務,對患者更友善。(記者:簡浩正)

知名主持人沈玉琳近日因猛爆性肝炎緊急送醫,而引發外界對於肝病的高度關注。大家時常聽到廣告詞說「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從西醫角度,肝臟發炎時,常見的肝臟指標GOP及GPT數值也會變高,的確可能危害身體健康。而中醫部分,又是怎麼解釋呢?中醫的肝,指的是「臟腑」,是以功能劃分。崇學馬光中醫診所院長黃千瑞表示,《黃帝內經》提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就像是軍中統帥,負責謀劃思考,並且影響或管

今(22)日為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中醫師指出此時氣溫高、濕度大,容易出現中暑、倦怠、食慾不振等情況,除補充水分時可選擇清熱退火的茶飲外,要注意的是此時攝取過多的甜食,反而加重身體負擔。(記者:簡浩正)

明日將迎接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中醫師指出,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可見該節氣之酷熱,此時午後雷陣雨多,水氣豐沛,作物生長茂盛;然而「暑熱傷氣」濕熱交蒸恐會出現中暑、失眠心煩、腸胃不適等症狀,提醒可透過飲食與穴位保養,順利度過酷暑。(記者:簡浩正)

不少人會在夏天來碗冰涼的綠豆湯,不但清涼消暑,還退火解熱。不過,在傳統的中醫觀念裡,綠豆湯被視為涼性食物,因此並非適合所有人飲用,若腎功能不佳、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以及體質偏寒者,應謹慎飲用。

不少民眾受過敏性鼻炎、氣喘困擾,中醫師指出,「三伏貼」利用冬病夏治概念,在最熱的夏季時節貼敷穴位,調理體質、強化免疫力,能有效減緩冬季過敏、氣喘發作。不過,孕婦、3歲以下嬰幼兒、皮膚敏感、嚴重慢性病患者,應由中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使用。(記者:簡浩正)

夏天到了,高溫經常飆破36度甚至38度以上,不少人總感覺臉上油油的,甚至是大便也變得難沖掉,原因找到了!上璽中醫診所院長余雅雯指出,有可能是身體「濕熱」過重所致,並從中醫角度分析,這樣的體質可是結石的高風險族群,膽結石、腎結石、甚至膀胱結石都可能找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