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65歲以上人口2025年預估將超過20%,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質疏鬆」的發生率也隨之提高,目前50歲以上骨質疏鬆盛行率為男性24%、女性38%。根據統計,約70%的骨質疏鬆患者曾接受中醫藥的治療,中醫師表示,骨質疏鬆患者可能引發脊椎壓迫性骨折、髖部股骨等,增加死亡風險,民眾日常可以多補充奶類、深綠色蔬菜等,預防骨質疏鬆。
本周六是端午節,粽子成為家戶端上桌的傳統美食,但粽子以糯米為主要原料,質地黏稠又富含澱粉,常搭配五花肉、鹹蛋黃或紅豆沙等餡料,使人體難以吸收,易導致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中醫師提醒,消化問題與脾胃功能有關,民眾吃粽子後若出現消化道不適,可透過按摩穴位、服用中藥茶飲幫助緩解相關症狀。
最新一波新冠疫情又急又猛,上週確診人數已達1.9萬,預估6月底恐達高峰,單週最高就診人數可能上看10萬人。據衛福部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自去年9月1日至今年5月18日,新冠併發重症共計730例,其中台中有122例。台中市小兒科診所醫師施勝桓示警,最近疫情就診病患都是一家、一家的來,人數暴增,主要以喉嚨痛、倦怠、微燒3症狀為主。
5月梅雨季鋒面通過,水氣隨之而來,濕氣環伺四周,身體也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包括容易疲倦、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腸胃不佳。中醫師提醒,本身抵抗力差、小孩老人得特別注意,建議可喝四神湯、決明子茶去濕氣。
許多人睡覺都會打呼,而打呼不僅會影響自己及枕邊人的睡眠品質,更是身體健康的警訊。對此,翰醫堂中醫診所列出打呼常見的「4大原因」,表示打呼其實是身體缺氧的警訊,而長期缺氧不只讓你白天沒精神,還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風險,甚至還會影響記憶力和認知功能。
器官生病了,其實都有徵兆。中醫師陳潮宗提到,身體分為5大臟腑,分別是「肝、 心、脾、肺、腎」,若指甲表面凹凸不平,表示有毒素累積在肝臟,而想看出脾臟狀況則是觀察四肢,脾胃不佳會造成食慾不振,甚至四肢沉重、身體困乏,還有少吃仍胖的狀況。
週一(5月5日)就是傳統24節氣中的「立夏」,象徵著春季的結束和夏季的開始。中醫認為「立夏養好心,無病一身輕」,此時正是保養心氣最重要的一個時節,來防止心火過旺導致健康問題;而要小心的是,「心悸、失眠、疲倦」等都是立夏常見症狀。(記者:簡浩正)
小便泡沫過多,小心腎臟出現問題。25歲的林先生因小便泡沫多且持續數月,而至醫院腎臟內科就診,經檢查發現腎絲球過濾率、肌酐酸等數據都不佳,已達慢性腎臟病第3期範圍;而後他決定透過中醫介入,經3個月中藥治療後,前兩項數值都改善。醫師提醒,慢性腎臟病除了規律藥物治療外,也要忌口加工食品、注意溫差、避免吸菸等,以免加重腎臟的負擔。(記者:簡浩正)
隨著年齡增長,有些人會開始感覺腰痠背痛、身高變矮,甚至輕輕一摔就骨折,這些都可能是骨質疏鬆的警訊。醫師示警,骨鬆常見於更年期後的女性與高齡長者,因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及早發現相當重要,除建議民眾攝取足夠鈣質、多曬太陽外,每年可定期檢查骨密度。(記者:簡浩正)
許多人都會藉著「喝酒」來紓壓,在節、假日時約上三五好友小酌幾杯,可以放鬆心情,不過千萬不要過量。對此,風澤中醫診所副院長郭懿潔表示,喝酒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會對身、心靈及睡眠品質產生一定的危害,甚至還會「變笨」。
75歲陳先生為膀胱癌與慢性腎臟病第3B期患者,左邊的腎臟萎縮到只有7.78公分,腎臟功能下降。前陣子因為手腳冰冷、疲倦、容易喘,檢查發現血紅素只有8.4 g/dl,診斷為腎性貧血,西醫每月予以紅血球生成素注射治療。但陳先生因慢性腎臟病與貧血問題求診,中醫建議在既有治療下,搭配服用清熱消炎與補血涼血的中藥七個月,陳先生的血紅素提升至12g/dl,貧血情況大幅改善,腎臟功能也提升。(記者:簡浩正)
陽明山小油坑七星步道14日上午發生火燒山,燃燒面積高達50公頃,所幸在消防與相關單位進行處置後,最終於下午4點多撲滅,並無人員傷亡。醫師提醒,空氣品質惡化恐佈滿大量PM2.5、PM10、臭氧(O₃)與可吸入細懸浮碳粒子等,長期暴露不只會刺激氣管,還可能傷肺傷心臟,甚至影響全身健康;尤以有氣喘、高血壓等五類人對空汙更加敏感,一旦吸入污染物,症狀容易加劇,應格外注意防護。(記者:簡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