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x健康維持

近來天氣炎熱,過了立秋開始走入「秋老虎」的時節,日夜溫差逐漸增加。中醫師提醒,立秋過後仍有「秋燥」不宜驟然溫補,建議「涼補、平補」即可,女性更可以選用滋陰潤燥的食材,不僅可以調理身體,若有生育規劃,對「養卵」也大有助益,可選擇木耳、蓮子、百合等食材,調理體內陰液,更能減少皮膚及黏膜乾燥的情形。(記者:簡浩正)

夏季天氣炎熱,很容易中暑,中暑主要原因是在身體散熱不均,當從戶外到室內,身體溫度慢慢升高,這就好像溫水煮青蛙,身體散熱系統出現障礙,此時也代表身體氣血不循環,中暑是因為暑氣「熱升冷降」,因此病症會集中在人體上半部。中暑的症狀包括了頭暈目眩、肩頸僵硬、容易疲倦、四肢痠軟、嘔吐、腹瀉、腹脹、頭脹痛、體溫升高、覺得補充再多水也無法解渴、心悸等。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顯示,台灣學童平均每3位就有1位過重或肥胖,營養不均衡、缺乏運動又久坐是關鍵因素。身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能夠高人一等,不過若是擔心孩子餓,拚命讓孩子吃多、吃好,很可能養出肥胖兒童,甚至產生性早熟,實際不利於孩子身高的成長發育。

83歲陳先生最近幾個月常覺得排尿困難、尿不乾淨,且頻頻跑廁所,尤其晚上更要起來5~6次,嚴重影響睡眠品質,今年初就醫檢查後發現,原來是攝護腺肥大引發急性尿滯留造成腎功能損傷,經緊急放尿管處理,並進行雷射手術,目前不但排尿順暢,還一夜到天亮,生活品質大大改善。

耳朵不僅是聽覺工具,也可以是揭示身體健康祕密的地圖。吳明珠診所吳明珠院長《吳明珠醫師的文明病處方》一書中「耳朵外觀與病症」章節分享,可透過耳朵的顏色、形狀、分泌物等了解!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因此相當注重吃下肚的東西,但不少人經常因工作繁忙三餐老是在外,長期吃重鹹重口味的東西無形之中也會對身體帶來負面影響。對此,有中醫師就指出,過去曾遇過一名患者有三高問題,在他的建議下喝了兩年改良版的四神湯,「痛風也好了,膽固醇還有糖尿病都完全消失了」。

「醫生,我常覺得喉嚨卡卡、胸口熱熱的,為什麼?」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廖殷梓解釋,這是典型的胃食道逆流症狀,俗稱「火燒心」;不過,有些患者會因咳嗽、胸悶、胸痛、心悸等非典型症狀就診,導致食道外的症狀容易被忽略。

產後掉髮是不少媽咪們的困擾,在照顧小孩之際還得同時面對容貌焦慮,讓生活壓力再往上提升。台中澄觀中醫吳淳惠院長表示,產後掉髮除了和荷爾蒙有關,也和肝腎關係密不可分。養髮可先養肝腎,透過中藥調理、食療、針灸等都有利恢復。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不少人會喝綠豆湯降火氣。中醫師余雅雯提到,綠豆能清熱消暑、利尿消腫,熱量不高且富含膳食纖維,可降低膽固醇及血脂肪,有助於腸胃蠕動及促進排便,不過綠豆是一味中藥,若出現胃腸薄弱、全身畏寒、腰腿冷痛、腹瀉等症狀就不建議食用。

脹氣在門診相當常見,輕微者可能只是吃飽後些微脹氣,打嗝或排氣即可緩解;嚴重的常會脹到沒有胃口,甚至導致疼痛睡不著覺。澄品中醫陳詩潔中醫師表示,脹氣其實在中醫來看可分成3種型態,症狀和治療方式都會有所不同。平時也可以透過3種方法改善脹氣!

24節氣的「大暑」剛過,若不斷補充水分後仍覺得口渴,當心可能是身體「濕氣過重」的警訊。衛福部樂生療養院莊惠喬中醫師指出,此前一名男性患者近期自覺提不起勁,並經常出現頭痛、胸悶、肩頸緊繃,且即使喝水都解不了渴,懷疑是感冒引起。經診斷發現,該患者受暑氣影響且合併「夾濕邪」的狀況。

今 (22)日迎來夏季最後一個節氣「大暑」,此時是1年之中溫度最高、最熱時期,面對炎熱高溫的天氣,民眾除了要提防中暑外,中醫師也提醒,冰飲、生冷食物少吃,會使皮膚毛孔快速收縮,無法正常排汗,體內熱氣或濕氣也無法排出,造成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