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驚!睪丸驗到塑膠微粒 國內研究首證實:可突破「血睪屏障」
  • A-
  • A
  • A+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食藥署委外動物實驗發現,0.1㎛粒徑大小塑膠微粒,竟可突破「血睪丸」屏障,存在於動物中的睪丸(小鼠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食藥署委外動物實驗發現,0.1㎛粒徑大小塑膠微粒,竟可突破「血睪丸」屏障,存在於動物中的睪丸(小鼠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塑膠微粒無所不在,近年已證實奈米級的塑膠微粒可於人體內殘留,衛福部食藥署首度委託國內學者所做的「食品中塑膠微粒之安全及暴露風險評估」動物實驗研究發現,0.1㎛粒徑大小塑膠微粒,竟可突破「血睪丸」屏障,存在於動物中的睪丸;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及婦女泌尿科主任陳煜表示,血睪丸屏障與繁衍有關,可能影響下一代健康、智力發展。食藥署則表示,多數塑膠微粒於48小時內可自行排出,民眾不用太過擔心。

塑膠微粒在動物體內與人體殘留的影響研究還不多,食藥署近年也委託國立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進行「食品中塑膠微粒之安全及暴露風險評估」研究。食品風險評估諮議會,最近也針對「塑膠微粒之安全及暴露風險評估」做出討論;食藥署食品組研究技師施孋恩表示,由於目前國際間對於塑膠微粒的檢測方法與風險評估尚未制定標準,因此食藥署已委託成功大學,自2020年~2021年,完成了為期2年的初探研究。

施孋恩表示,這次研究分為兩大類,其一是針對市售PET材質的茶包、瓶裝水所做的塑膠微粒調查;其二則是想了解,塑膠微粒在動物臟器的殘留,特別是消化道的胃、小腸、盲腸結腸與糞便是否也會殘留塑膠微粒。

國內研究首證實:塑膠微粒可突破「血睪屏障」(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國內研究首證實:塑膠微粒可突破「血睪屏障」(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國內研究首證實 塑膠微粒可突破血睪丸屏障

施孋恩表示,研究共針對12隻小鼠,參考國際方法,以粒徑大小0.1㎛的塑膠微粒滴管灌食,並以遠紅外線儀器觀察塑膠微粒在動物臟器的殘留情況,分別進行了48小時臟器堆積與12週腸道功能試驗,結果發現;塑膠微粒確實會在臟器內堆積。研究也發現,脾臟出現堆積數的確少於肝臟,目前尚未了解原因。

此外,特別的是,研究也證實0.1㎛較小的塑膠微粒,會在睪丸堆積,但2㎛則沒有此現象,可能是較小的塑膠微粒能夠穿透血睪丸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所致。

醫師憂 恐影響下一代健康、智力

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及婦女泌尿科主任陳煜表示,人體最重要的兩個地方有能夠阻絕微小異物入侵的屏障,一為大腦、一為睪丸。大腦有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睪丸則有血睪丸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 兩者的機制類似,都是在於減少外來物質進入。

陳煜表示有別於血腦屏障是為了人體本身的安全,血睪丸屏障則是為了保障人類下一代的繁衍,確保基因的穩定性。睪丸內有兩種細胞,一種為生產精蟲的繁衍任務、一種為生產男性荷爾蒙睪固酮的細胞,睪固酮又與生理功能體能密切相關。

陳煜表示,過去研究曾針對塑化劑環境汙染越嚴重的區域,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汙染越嚴重的區域,男性的精蟲品質也會越差。目前對於塑膠微粒造成的影響仍待釐清,睪丸內部就像排列緊實的豆腐,若塑膠微粒可突破血睪丸屏障,則可能對細胞產生微小破壞。進而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智力發展。陳煜表示若塑膠微粒可進到睪丸,代表腦部也可能遭塑膠微粒入侵。

食藥署食品組研究技師施孋恩表示,食安諮議會的專家也對於塑膠微粒可穿越血睪丸屏障感到憂慮,但所幸這次研究,並未在動物大腦中發現有塑膠微粒的殘留,另外也發現,大部分的塑膠微粒,在48小時後可透過糞便排出體外,在睪丸殘留的塑膠微粒,在48小時後也都能大致排出。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目前塑膠微粒對人體停留時間、傷害仍未知,值得持續進行相關研究。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