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蔣季容/台北報導
▲李秉穎稱肺炎鏈球菌是「最可怕細菌」。(圖/記者蔣季容攝影)
衛福部最新公布的十大死因統計,近9年來肺炎不僅有8年高居第三大死因,更是去年十大死因中,唯一標準化死亡率上升的疾病。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指出,肺炎鏈球菌是「最可怕細菌」,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能預防肺炎以及相關嚴重感染症,然而在65歲以上族群中,完整接種率卻僅有24.9%,呼籲2類人儘快施打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表示,有92%的肺炎死亡者為65歲以上長者,前年共1.7萬人因肺炎死亡,有增加的趨勢。「肺炎鏈球菌」至今仍是社區型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一旦感染肺炎鏈球菌可能演變為敗血症、腦膜炎、骨髓炎等侵襲性的感染症,威脅性命,由於肺炎鏈球菌分離株對抗生素有抗藥性,因此治療起來也較為困難。
今年截至6月30日,全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累計病例達188例,創下近六年同期新高。研究指出,19至64歲高風險族群罹患IPD的風險較健康成人高出數倍至17倍之多。其中,HIV患者風險高17.41倍,癌症患者也高9.83倍。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明,癌症患者因慢性發炎、造血系統異常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等原因,常處於免疫力低下狀態,所以感染風險高,像肺癌患者罹患IPD的風險是一般成年人的13倍。而若癌症患者不幸感染IPD七天內死亡率恐高達4成,不容小覷。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表示,肺炎不僅威脅生命,更會對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衝擊,使得本來的慢性疾病惡化。例如慢性肺阻塞的病人,在感染肺炎後需要超過50天身體才能恢復到原始狀態。
為降低感染風險,政府自2023年底起提供65歲以上長者免費接種PCV13與PPV23疫苗,並於2025年3月擴大施打對象至19至64歲高風險族群,包含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以及一年內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及器官移植者。
▲醫師提醒,一旦感染肺炎鏈球菌可能演變為敗血症,侵襲生命,呼籲符合資格的人接種公費疫苗。(圖/記者蔣季容攝影)
據疾管署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僅24.9%的65歲以上長者完成兩劑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推估仍有215萬人(約47%)連一劑疫苗都未接種。2024年肺炎認知大調查發現,59.3%的人不認為自己是高風險族群,是不接種疫苗的主因。李秉穎強調,肺炎鏈球菌疫苗為相當安全的不活化疫苗,65歲以上長者及高風險族群應盡速公費完成1+1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以獲得完整的免疫保護力。而慢性疾病患者也可與醫師討論自費接種疫苗,遠離肺炎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