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專家指出,骨鬆患者有普遍用藥持續性不佳問題。(示意圖/骨質疏鬆症學會提供)
台灣今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骨質疏鬆症及其引發的骨鬆性骨折已成公共健康議題。國衛院近日發表最新研究,追蹤33萬餘名髖部骨折患者在不同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下的再次骨折風險,結果顯示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的使用比例從2%增至62%,再次骨折風險下降了15%,證實長效針劑的使用改善了服藥順從性(MPR)並降低骨折風險。
過去研究顯示,使用抗骨鬆藥物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並具備良好的成本效益,然而全球骨鬆治療領域普遍面臨患者持續用藥比例偏低的挑戰。以台灣為例,僅3成骨鬆性骨折患者開始使用抗骨鬆藥物,且其中約有6成患者在第2年即停止藥物治療,最後只有不到2成的患者能持續治療達3年。
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王貞予團隊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傅紹懷醫師、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骨科Olivier Q. Groot醫師合作,分析台灣健康福利資料中10年間髖部骨折患者的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及再次骨折風險。研究團隊此次分析了2008年至2018年間,33萬餘名髖部骨折患者在不同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下的再次骨折風險。研究結果顯示,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的使用比例從2%增至62%;高服藥順從性的患者比例從33%上升至69%;再次骨折風險下降了15%,證實長效針劑的使用改善了服藥順從性並降低骨折風險。
▲國衛院研究團隊發現,長效針劑的使用改善服藥順從性並降低骨折風險。(圖/國衛院提供)
此研究成果突顯長效型抗骨鬆藥物的重要性,為改善骨鬆患者普遍用藥持續性不佳的治療困境,提供了一種有效且可行性高的解決方案,適當的藥物選擇將能顯著改善骨折患者預後。本研究結果已於2025年1月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ayo Clinic Proceeding》。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醫師傅紹懷指出:長效型抗骨鬆針劑最長可達一年一針的便利性,讓即使低順從性的患者也能「被動式」的獲得長效型藥物穩定良好的治療效果。若將長效型抗骨鬆藥物視為疫苗一般,特別針對高風險族群以公共衛生防治之角度鼓勵推廣使用,可以降低整體社會的骨折風險與疾病醫療照顧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