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緬甸瓦城地震,房屋倒塌(圖/讀者提供)
近日緬甸強震震驚全球,泰國也出現地震、大樓倒塌畫面讓人驚訝;位於地震帶上的台灣,民眾不免擔憂是否影響。但也要留意過度「腦補」而感受到的「假性地震」。醫師指出,「假性地震」是一種由大腦誤判觸發的感知錯覺,常在災後、餘震頻繁或大量接收地震訊息時出現,可能會因為過度警覺、焦慮失眠,甚至手錶震動、社群訊息提醒,都讓人以為地面在搖;假性地震通常1至2週會緩解,但若持續超過一個月,恐已影響身心健康。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表示,「假性地震」(phantom earthquake 或 earthquake illusion)是一種心理與感覺上的錯覺現象,指的是人在沒有真正地震發生的情況下,卻感受到地面或身體在搖晃。
為何會出現假性地震?他說有科學家指出,這跟「神經過度反應、平衡系統錯亂、失眠和焦慮、數位造成幻震」有關,在連續大小地震之後,大腦的警覺系統(杏仁核與下視丘)被「打開」,常常進入高度戒備狀態,長期壓力會讓 「島葉皮質」 敏感度提高150%,這個負責整合感官訊息的腦區一旦過度活躍,連電風扇震動都可能被解讀成「災難前兆」。地震造成的晃動會干擾前庭系統(控制平衡感)與大腦整合感覺訊號的方式,就像搭船下船後會有「還在晃」的錯覺,這被稱為「陸地暈船症候群(Mal de Débarquement Syndrome)」,和假性地震原理相似。
另,一直反覆看地震新聞或一直有餘震,會引發部分人的壓力與失眠,這會讓大腦處於興奮過度的狀態,研究發現焦慮症患者中有23%會出現「運動幻覺」。
▲醫師指出,假性地震是一種心理與感覺上的錯覺現象。(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黃軒指出,其實「地震速報」也可能誘發假性地震。研究分析指出,每當社群媒體瘋傳地震消息,即使該區域,即使未測得震波,仍有 17%民眾產生「震動既視感」 ;智慧手錶的 「震動提醒功能」 會強化錯覺,當手腕震動與環境噪音同時發生,大腦會自動「腦補」出地殼晃動的虛假記憶。
他說,允許自己有害怕與錯覺是正常的,「假性地震」不是你神經太敏感,而是身體正努力幫你面對壓力與恐懼。要分辨真假震感,可透過「水瓶偵測法」、「吊飾驗證法」、地震實際紀錄APP(如中央氣象局)等方式,可幫助釐清是否真有地震,別讓神經系統的誤判「震」垮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