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提到,相撲選手基因特殊,加上長期訓練,塑造出胖卻健康的體質。(圖/PIXABAY)
相撲選手雖體重過重,但身體普遍相當健康。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相撲選手的體質與一般肥胖族群不同,不是靠努力吃就能練出來,而是基因、訓練、飲食與生活型態長期協同作用的成果。他們的脂肪多半堆積於皮下而非內臟,並同時擁有極高的肌肉量,以及穩定的血糖和血脂代謝能力。
李思賢在臉書粉專指出,相撲選手獨特的體型,是結合先天體質條件與後天極端訓練環境長期雕塑而成。從小就挑選具備體型壯碩、骨架寬大、肌肉密度高與脂肪儲存能力強的族群,加上高強度的空腹訓練、極大量的熱量攝取,以及經過精心設計的飲食作息,才逐步塑造出這種身體條件。
李思賢提醒,一般人若試圖模仿相撲選手「吃多、練多」的模式,卻缺乏相應的基因條件與長期適應歷程,很可能導致內臟脂肪暴增、肝臟超負荷,甚至引發代謝崩潰。簡言之,「相撲體質」並非僅靠大量進食即可獲得,而是長年多重因素協同的結果,普通人若強行模仿,反而容易傷害身體。
而相撲選手的胰島素也展現出一種特殊的運作機制。一般人若長期處於高胰島素狀態,可能導致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進而造成血糖升高,引發脂肪肝與糖尿病。但相撲選手因具備大量肌肉,能快速清除血糖,加上皮下脂肪的儲存能力強,即使餐後胰島素大幅上升,也能迅速將葡萄糖儲存至肌肉與皮下脂肪中。
李思賢比喻,相撲選手的肌肉如同一個超大型電池,能瞬間吸收能量,而脂肪組織則像是一座大型倉庫,能安全儲存過剩能量。這種「高效率利用高胰島素水平」的代謝模式,一般肥胖者難以複製,也正是相撲選手能「胖得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