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曝「1吃法」慘釀糖尿病!改了=1顆降糖藥物
  • A-
  • A
  • A+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醫師張家銘表示,除了飲食內容,「吃的順序」更是影響血糖是否飆升的關鍵。(圖/Pixabay)

▲醫師張家銘表示,除了飲食內容,「吃的順序」更是影響血糖是否飆升的關鍵。(圖/Pixabay)

有些人飲食內容正確,但仍無法控制血糖,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指出,「吃的順序」才是關鍵,當受試者(第2型糖尿病患)先吃蔬菜與蛋白質,最後才吃碳水化合物時,餐後30分鐘血糖下降 28.6%、餐後60分鐘下降 36.7%。2小時內整體血糖曲線面積竟少了 73%,胰島素分泌量也同步大幅減少,也就是,不用餓肚子、不用吃藥,就能增加胰島素敏感度,有助逆轉糖尿病。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研究證實,當人先吃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如白飯、果汁、麵包,血糖會快速上升,胰島素也會大量分泌,結果就是,過了沒多久又餓了,還產生胰島素阻抗,,脂肪堆積在肚子,導致脂肪肝、糖尿病,甚至心血管疾病。

當我們把吃飯的順序倒過來,先吃蔬菜與蛋白質,再吃澱粉,不只血糖升得慢,胰島素的分泌也較為溫和,在臨床實驗中,這樣的吃法竟然媲美「一線降糖藥物」,且無任何副作用。這顯示身體的胰島素敏感度正在變好,也就是說,少一點胰島素就能把血糖穩住。

張家銘表示,由紐約威爾康乃爾醫學院進行的一項臨床試驗指出,當受試者(為第2型糖尿病患者)先吃蔬菜與蛋白質,最後才吃碳水化合物時:

餐後30分鐘血糖下降 28.6%,餐後60分鐘下降 36.7%,2小時內整體血糖曲線面積(iAUC)竟下降高達 73%,即胰島素分泌量也同步大幅減少。這表示身體的胰島素敏感度正在變好。

他說明,「先吃蔬菜與蛋白質、後吃澱粉」的順序有助於降低血糖的原理有四項:1. 蔬菜的纖維先築一道牆,減緩糖分吸收

2. 蛋白質讓消化速度變慢、飽足感變強

3. 先吃澱粉,血糖直線飆;後吃澱粉,血糖緩慢升

4. 胰島素負荷減輕,胰臟壓力也跟著降。

研究發現,這種吃飯順序不只血糖下降,連胰島素的總分泌量都明顯減少,代表身體變得更「敏感」,對於想延緩糖尿病發生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進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