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有些人不敢吃馬鈴薯,擔心會引起糖尿病。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研究發現,真正讓糖尿病風險大幅上升的是「馬鈴薯條」,高溫油炸會改變澱粉的結構,使升糖速度更快,再加上油脂熱量高,也會增加血管負擔,相反地,使用烤、煮、蒸等方式烹調,有助於維持健康,攝取到維生素C、維生素B6、鉀等營養。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指出,馬鈴薯確實是高澱粉、高升糖指數(GI)的食物。不過,2025年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大型研究,追蹤超過20萬名美國人、長達近40年,發現「馬鈴薯條」才是大幅增加糖尿病風險的元兇,並非所有的馬鈴薯。
研究顯示,每週多吃3份薯條,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加20%,反之,烤、煮、壓成泥的馬鈴薯,並沒有顯著提高風險。代表食物的烹調方式,對身體代謝影響很大,因為高溫油炸會使澱粉的結構改變,升糖速度更快,油脂的熱量高,也會對血管造成負擔,若經常食用,不只血糖受影響,體重、膽固醇也可能跟著飆升。
張家銘指出,馬鈴薯不只是澱粉,且營養價值豐富,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B6、鉀、鎂、鐵等多種礦物質,對免疫系統、神經傳導與血壓調節有幫助。尤其鉀含量高,有助於維持心臟健康和血壓穩定。此外,馬鈴薯帶皮吃,能提升膳食纖維量,幫助腸道蠕動、維持腸道菌相平衡,延緩血糖上升速度。再者,馬鈴薯是高飽足感的澱粉類食物,能夠延長飽足時間,有助於控制總熱量攝取,對體重管理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