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痛≠乳癌!醫揭乳癌「2年齡」發病高峰 3大因素成風險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醫師指出,台灣乳癌患者呈現兩個發病高峰,分別落在45至49歲與60至64歲。(圖/南投醫院提供)
醫師指出,台灣乳癌患者呈現兩個發病高峰,分別落在45至49歲與60至64歲。(圖/南投醫院提供)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乳癌連年居於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二名,而擔心復發的恐懼感,是乳癌患者共同的心理壓力。醫師提醒,乳房疼痛並不等同於癌症,台灣乳癌患者呈現兩個發病高峰,分別落在45至49歲與60至64歲。因乳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疼痛症狀,女性應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與乳房攝影檢查。

今年40多歲的Emily(化名),一向重視健康、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在2年前例行檢查時,被診斷出第2期荷爾蒙陽性乳癌,面對病魔來襲,她勇敢接受手術、化療與荷爾蒙藥物治療,且按時回診、配合醫囑,是醫師眼中的模範病人,不料在今年發現她的左側頸部淋巴腫大,還出現左側肋膜積水。

而後,Emily的癌細胞轉移了,腫瘤型別轉變為三陰性乳癌,進一步經病理報告確認屬於HER2弱陽性,經醫師評估後,安排她接受已有健保給付的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經過兩次療程,腫瘤縮小且左側肋膜積水也有改善,呼吸變得順暢,目前病情穩定控制,她也逐漸走出心靈的陰霾,重拾與病魔對抗的信心。

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楊雅雯指出,乳癌已連年蟬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但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是,台灣乳癌患者呈現兩個發病高峰,分別落在45至49歲與60至64歲。這可能與基因相關,也與飲食西化、生活型態轉變有關,例如抽菸、飲酒、運動不足、情緒壓力以及荷爾蒙變化等因素。

她說,許多患者術後只要觸摸到身體異常,就會立刻聯想到復發,這樣的情況在臨床診間中相當常見。其實完成治療後的乳癌患者不需要過度擔憂,應將回歸正常生活步調視為治療的重要目標。乳癌患者在術後常見的副作用還包括疼痛與組織沾黏。有些患者會在腋下摸到如同繩索般的緊繃感,這是所謂的「腋網症候群」,其實是發炎修復過程中常見的正常現象。患者若因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動,反而更容易造成沾黏。透過規律的復健治療與主動運動,例如手部伸展與淋巴引流按摩,多數疼痛與不適都能逐步改善。

乳癌治療日新月異,健保近年給付的ADC藥物是其中之一,台北慈濟醫院血腫科主治醫師楊牧峻表示,這是結合標靶與化療的新型抗癌藥物,猶如「魔術子彈」,能準確攻擊帶有標靶的癌細胞,同時因具備「旁觀者效應」,連帶殺死鄰近的癌細胞,助攻克服腫瘤異質性。接受ADC治療可能有噁心、嘔吐、白血球低下等副作用,請遵照醫囑用藥,如有不適請儘速聯繫醫療團隊。

楊雅雯提醒,乳房疼痛並不等同於癌症。在她的門診中,約有九成女性因乳房疼痛就診,但結果多數為良性,常見原因包括情緒壓力、內分泌波動、經期或更年期變化。她強調,乳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疼痛症狀,因此女性應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與乳房攝影檢查。今年起,國健署也已擴大乳癌篩檢服務,以利早期發現異常鈣化點或腫瘤變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