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今年已47項藥品擬退出台灣,有專家說,缺藥主因包括成本上升、原料藥來源集中及藥價過低等,「差額負擔」制度或許是解方,病人可自付健保給付外差額;不過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藥品差額負擔不利推動「學名藥國產化」政策,影響長期供藥鏈韌性。對此,產業則呼籲先對話討論藥品韌性,才能從根本降低缺藥風險。
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今年截至9月底,已有47項藥品提出退出台灣市場。石崇良10月受訪時曾澄清,這次規劃退出台灣市場的藥品,以降血壓與降血脂藥為最大宗,沒有任何藥品還在專利期內,雖有24種屬原廠藥,但都有可替代學名藥。且是否實施藥品差額負擔制度,需要更審慎的討論與評估。

為了解決缺藥風險,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曾建議,因民眾有原廠藥品牌迷思,可研擬修法開放藥品差額負擔;藥師公會全聯會也曾呼籲,應盡速研擬差額負擔政策,也就是同成分藥品,不同廠牌可有不同價格,健保只給付基本價,超出的部分由民眾自付。
但產業也有一派意見認為,關鍵應該是先建立國產原料、新藥及學名藥的國產製藥韌性政策,才能從根本降低缺藥風險。
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公共事務委員會主委殷為瑩,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表示,根據食藥署的統計資料可知,上述擬退出台灣市場的47個品項中,至少有25項藥品已過專利時間許久,且國內也有相當比例的「三同藥品」,這代表國內廠商對相關已過專利期的藥品是有生產製造能力,因此,在臨床用藥供給上,應不致有缺藥疑慮。
她說,「藥品差額負擔」與「確保不缺藥」之間並沒有必然關係,因為擬退出台灣市場的藥品都是超過專利期的藥品且有替代的學名藥,所以打造具韌性的學名藥政策與環境,其實就是把降低缺藥風險的主控權掌握在自己手上。若對已過專利期藥品對病患收取差額,恐讓患者喪失價格合理且多元的用藥選擇,反而可能加深醫病對國產製藥的疑慮,不利建立民眾對國產藥品的信任以及供應鏈韌性。
殷為瑩進一步表示,樂見政府已在明年預算中編列「國家藥物韌性整備」等計畫,肯定政府以行動支持藥品供應韌性,她建議政府應盡速邀集醫界、藥界、產業界,針對建立國產原料藥、新藥及學名藥的國產製藥韌性政策及做法展開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