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喘、沒食慾、易累竟是「心臟科的癌症」 心臟衰竭有「4大警訊」
  • A-
  • A
  • A+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國泰醫院日前診治一名心臟衰竭病例,醫療團隊經由心導管微創手術為患者「拆彈」。(圖/記者陳弋攝影)

▲國泰醫院日前診治一名心臟衰竭病例,醫療團隊經由心導管微創手術為患者「拆彈」。(圖/記者陳弋攝影)

癌症和心臟衰竭選一個,不知道你是否寧願選擇後者?如果不幸罹患癌症,我們可能會擔心自己時日無多,事實上心臟衰竭的凶險程度不下於惡性腫瘤,沒有好好治療的話,5年存活率平均只有一半。

新北市一名70多歲男性前陣子經常感到食慾下降、全身乏力,併有下肢水腫、喘等症狀,家人一度以為是營養不良導致。老先生一開始至附近診所就醫,拿了促進消化的藥物回家服用卻未見改善;接著又到中型醫院治療,同樣沒有好轉;最後他乘坐輪椅來到國泰綜合醫院,X光檢查顯示心臟擴大,兩側肋膜積水,抽血檢查則揪出肝指數異常,腹部超音波發現腹水。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黃晨祐表示,老先生罹患「心臟衰竭併發肝腎功能惡化」,後續檢查發現2條冠狀動脈均嚴重阻塞,心臟在沒有充足血流供應氧氣、養分的情況下,心肌開始退化,造成心臟收縮功能日漸惡化。心臟科團隊先透過藥物緩解其心臟衰竭、水腫和食慾不振等問題,再藉由心導管微創手術處理血管狹窄。病人住院不到2週即順利出院,恢復行走能力。

心臟如同一顆馬達,可將血液泵送全身,心臟一旦衰竭,血液無法順利供應全身所需,便會引起諸多併發症,腦、腎、肝等重大器官通通受影響,同時增加心律不整和心肌梗塞的機率,致死率不下於癌症。

黃晨祐指出,心臟衰竭的5年平均存活率僅5成,被稱為「心臟科的癌症」,若無醫療介入或定期追蹤勢必惡化,如果配合醫囑定期回診和服藥,它可以是一種可控的慢性疾病。

心臟衰竭的5年存活率約50%,致死率高於許多科別的惡性腫瘤,因此被稱為「心臟科的癌症」。(示意圖/資料照)

▲心臟衰竭的5年存活率約50%,致死率高於許多科別的惡性腫瘤,因此被稱為「心臟科的癌症」。(示意圖/資料照)

黃晨祐進一步說明,心臟衰竭常見症狀為喘、水腫、頭暈、無力等。令人擔心的是,民眾自覺喘氣不順,通常會先去胸腔科就醫,如果發現四肢水腫,可能會先去腎臟科就診,排相關檢查可能又會耗費一些時間,倘若覺得頭暈乏力,神經內科又經常是患者的第一站。因此許多嚴重心臟衰竭的患者,時常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黃晨祐提到,心臟衰竭的風險因子包含冠狀動脈心臟病、心律不整、瓣膜性疾病,還有酒精或特定藥物濫用等,如果是高齡者、老菸槍、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患者和心臟病家族史風險群,應定期回心臟科追蹤,「面對心臟衰竭如同其他慢性病一般,預防永遠勝於治療」。

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黃晨祐。(圖/國泰綜合醫院提供)

▲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黃晨祐。(圖/國泰綜合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