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44人罹癌!大腸癌新增個案「這年齡」占9成 3大因素發生率激增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大腸癌為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三,且平均每天新增44人罹癌。(示意圖/門諾醫院提供)

▲大腸癌為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三,且平均每天新增44人罹癌。(示意圖/門諾醫院提供)

衛福部本週公布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惡性腫瘤)仍占據首位,並已是從民國71年(1982年)起,連續42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十大癌症死亡率前3名則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對此,國健署表示若以發生人數來看,大腸癌更位居十大癌症第2名,平均每天有44人罹患大腸癌,且近9成的個案是發生在50歲以上的民眾。因此,呼籲50歲以上的民眾可定期安排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如為陽性,務必到醫療院所做大腸鏡進行確認,不要錯過黃金治療期。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統計,112年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與前一年的十大癌症死因順位相同。就年齡觀察,112年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

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238人,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平均每天有44人罹患大腸癌,且近9成的個案是發生在50歲以上的民眾;衛福部死因統計112年有6,791人死於大腸癌,影響國人健康甚鉅。為降低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大腸癌篩檢(使用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下稱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及早確診、及時治療,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

112年10大癌症。(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112年10大癌症。(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是可預防的癌症之一,許多民眾誤以為腸胃道沒有不適,也沒有血便等症狀,就不用做大腸癌篩檢,然而早期大腸癌無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但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並及早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另國健署癌症登記分析資料顯示,大腸癌第0至1期的個案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第2期個案5年存活率尚達8成以上,但等到第4期才被發現則5年存活率不到2成。

研究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超過6個月未做大腸鏡確診,罹癌風險將增加30%;超過1年以上才做大腸鏡檢查,罹患晚期大腸癌風險則為2.8倍,透過大腸鏡檢查可以找出隱藏在大腸中的息肉,大部分息肉在發現的當下即可切除,以阻斷病變的發展。

她說,大腸癌的發生與生活飲食習慣息息相關,久坐不動、愛吃燒烤與紅肉或肥胖等因素,皆可能導致大腸癌的發生,再加上沒有定期篩檢,大腸癌發生率的風險就會增加。國健署呼籲50-74歲民眾請多加利用政府補助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在家輕鬆做篩檢,排便時,請於馬桶內的乾區留住糞便,並遵循下列4步驟: 

1、領管: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並寫下姓名。

2、解便:在坐式馬桶內斜鋪衛生紙,坐上馬桶解便,將糞便留在馬桶內乾區或在報紙上解便後,取得檢驗樣本。

3、採便:旋轉採便管蓋後,將採便棒向上拔開。裡面的水勿倒掉。在糞便上以輕劃方式重複來回刮取適量的檢體後,將採便棒放回管內並用力蓋上。

4、送回:將採便管送回醫療院所檢驗。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