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髮長好慢、髮質差怎麼辦?醫教4方向改善 勿用偏方以免掉髮!
  • A-
  • A
  • A+

圖、文/今健康

發現頭髮生長速度變慢、髮質差等情況,許多人會各種不同方式改善,但效果常常差強人意、甚至越弄越糟。其實頭髮生長狀態也和健康息息相關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指出主要原因以及改善方向,提醒勿用偏方以免掉髮情況更嚴重。

(圖/翻攝自今健康)

▲(圖/翻攝自今健康)

頭髮長好慢、髮質差是為何?
醫指8主因,別亂補未必有用。

曾奕騰醫師表示,頭髮的生長速度一般情況下,健康的成年人約每個月增長1-1.5公分左右,一年約增長12公分。受各種不同的因素影響,如遺傳、年齡、健康狀況、營養狀態、日常習慣等,因人而異。

遺傳&年齡:
遺傳的差異有些人天生較快,有些人較慢。從年齡來看,兒童、青春期受荷爾蒙影響,一般而言生長速度較快,不過青春期也有可能受雄性禿遺傳影響而開始出現落髮。健康的成人頭髮生長速度就相對穩定。到了老年則會較慢,屬於自然的老化過程。

荷爾蒙:
荷爾蒙和頭髮狀態息息相關,如甲狀腺素低下使新陳代謝變慢,以及多囊性卵巢綜合症使女性雄激素過高,還有更年期後的雌激素水平下降,這些都會影響頭髮生長。

頭皮健康:
頭皮的健康問題如細菌或黴菌感染,以及過度分泌皮脂造成毛囊阻塞引起發炎,又或是脂漏性皮膚炎等,這些都會影響毛囊健康,進而使得頭髮生長速度變慢。

疾病&藥物:
疾病如糖尿病控制不良可能影響頭髮生長;紅斑性狼瘡及圓形禿等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細胞會攻擊毛囊而造成掉髮、也影響頭髮生長速度。另外,部分藥物例如化療藥物,也會有所影響。

身心狀態:
至於身心狀態,這也會影響身體機能、影響頭髮,尤其睡眠對身體的修復相當重要。像是長期壓力、睡眠不足,也都可能影響頭髮生長、或引起壓力性脫髮。

營養相關:
營養方面多與蛋白質、鐵、鋅缺乏有關。頭髮主要由角蛋白組成,缺乏便會脆弱、也影響生長速度。鐵則影響毛髮生長,嚴重缺乏可能掉髮。鋅則和皮膚細胞、毛髮修復息息相關,缺乏也可能使頭髮脆弱、掉髮。

日常習慣:
日常生活習慣,像是經常戴帽子,雖不會直接影響,但容易影響頭皮健康。經常抓頭髮較多是對頭髮造成物理損傷。綁頭髮則得留意避免過緊,也應避免長期綁在同一處,以免對頭髮根部及毛囊施加壓力,出現牽引性落髮。過度搓揉、水溫過熱、太常洗頭、太用力擦頭髮等不良清潔方式,也會影響頭皮健康。而直髮器、捲髮器等加熱產品也容易破壞髮質。

(圖/翻攝自今健康)

▲(圖/翻攝自今健康)

網傳養髮妙招真有用?
醫勸勿用偏方,以免嚴重掉髮。

為什麼要先檢查?
綜合上述來看,影響頭皮、頭髮健康的因素繁多,若發現頭髮生長速度較慢,未必是單靠補充某種營養就能改善,建議先到皮膚科檢查了解確切原因,以利從根本改善。

會有哪些檢查、治療?
除了問診釐清病史,也會進行理學檢查,包括頭皮狀態、頭髮質量、皮膚鏡檢查、頭髮拉扯測試等,了解當前狀態。另也會視臨床表現進行血液檢查,看相關營養、荷爾蒙是否異常。若懷疑有嚴重問題,則可能進行頭皮切片,以顯微鏡觀察毛囊結構及狀態。在治療方面,除了針對各疾病治療,也會視情況對頭皮、毛髮進行治療,如塗抹於頭皮的外用藥物Minoxidil、口服藥物的Finasteride、低能量雷射治療、荷爾蒙治療等。

這些方法真的不要亂試:
曾奕騰醫師也提醒,網路上常見許多偏方,例如將生薑粉、生薑水、避孕藥、生雞蛋等,直接洗或倒進洗髮乳裡洗頭,這些都缺乏醫學實證,有健康安全疑慮,恐使得皮膚過敏、毛孔阻塞、細菌感染等,使得問題更嚴重。

(圖/翻攝自今健康)

▲(圖/翻攝自今健康)

頭髮長好慢、髮質差怎麼辦?
醫教正確4大方向有助改善!

治療改善&飲食改善:
曾奕騰醫師表示,若要使頭髮恢復正常生長速度,除了檢查治療外,可從飲食、生活、護理著手進行。飲食上營養均衡最為重要,也建議先就醫檢查避免盲目亂補,以此為前提可適度地從豆類、魚類、蛋類、雞肉、堅果等攝取優質蛋白質。深綠色蔬菜、紅肉、豆類等則可攝取鐵。海鮮、肉類、堅果、種子等則可攝取鋅。

生活改善:
日常也注意規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睡眠,可適度的運動幫助抒解壓力,有利避免因身心或睡眠狀態的影響使得頭髮生長速度緩慢、甚至掉髮。

護理改善:
頭皮護理以溫和為佳,避免不必要的刺激或負擔。包括洗/護髮乳使用溫和產品,盡量避免非必要的添加物,適度清洗防止細菌滋生或毛孔阻塞。盡量不戴帽子保持通風、綁頭髮也避免太緊或時間太長,也避免不必要的加熱產品,例如捲髮器或直髮器等。

(圖/翻攝自今健康)

▲(圖/翻攝自今健康)

養成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正確的護理頭髮,必要時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更有助頭皮、毛髮健康,恢復正常的生長速度、避免落髮。

《延伸閱讀》
.掉髮、白髮、無光澤怎麼吃?營養師指常見養髮食材,用吃的保養!
.同款洗髮精用太久,當心毛囊萎縮易禿頭?醫籲挑對成份不必每天洗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