悚!惡夢≠壓力大 新研究揭「達這頻率」會早逝、失智症
  • A-
  • A
  • A+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醫師黃軒表示,最新研究指出,頻繁的惡夢可能是身體,尤其是大腦健康亮紅燈的警訊。(示意圖/Pexels)

▲醫師黃軒表示,最新研究指出,頻繁的惡夢可能是身體,尤其是大腦健康亮紅燈的警訊。(示意圖/Pexels)

頻繁惡夢小心了。醫師黃軒表示,最新研究指出,頻繁的惡夢可能是身體,尤其是大腦健康亮紅燈的警訊。惡夢可能與老化加速、早逝風險有關,此外,頻繁惡夢(每週一次以上)是失智症的前兆。因此,治療惡夢不只能改善睡眠,更可能是延緩或預防失智症的新途徑。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其臉書表示,以往人們認為惡夢只是壓力或焦慮的表現,但科學研究揭示了更深層的關聯。

1. 加速老化與早逝風險

歐洲神經病學學會2025年大會上發表的報告指出,每週做惡夢的人,70歲前死亡風險,比不做惡夢者高出3倍以上。這與細胞老化加速及高壓下生產的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有關。

2. 失智症前兆

2022年《柳葉刀》期刊研究發現,頻繁惡夢(每週一次以上)與中年認知能力下降風險增近3倍,以及老年罹患失智症可能性飆升120%密切相關。研究傾向認為,惡夢是大腦早期異常活動的表現,是失智症的潛在預警信號。

「治療惡夢有助於大腦健康。」黃軒表示,面對頻繁惡夢,除了改善生活習慣,例如避免恐怖內容、處理焦慮情緒,目前已有藥物能有效減少惡夢發生,甚至顯示出減少阿茲海默症相關蛋白質(如β-澱粉樣蛋白)沉積的潛力。因此,治療惡夢不僅能改善睡眠,更可能成為延緩或預防失智症的新途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