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利用藍綠色的窄頻光影像(NBI)可觀察出患者紅棕色微小的腫瘤性異常血管。(圖/中山醫院提供)
如莫名出現吞嚥困難,小心恐與食道癌有關。一位60歲婦人日前感到喉咽部不適,且吞嚥時常有緊繃感,安排接受內視鏡檢查,檢查出食道癌前病變,經與醫師討論下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進行微創治療,免除開胸食道切除手術,不但避免了重大外科手術的風險,也維護術後的生活品質。
台北中山醫院腸胃科醫師簡錫淵表示,數年前名人嚴凱泰因食道癌過世、女星方文琳因健康篩查發現早期食道癌而及時處理,再次喚醒民眾對食道癌的重視。其實早期癌或癌前病變通常是沒有症狀或只有非常輕微的徵象。
他說,患者就診時主述喉咽部不適,且吞嚥時常有緊繃感,偶有胃酸逆流症狀,安排接受內視鏡搭配窄頻光影像(NBI)發現了位於食道高位、約2cm大小的病變,切片病理化驗報告顯示為即將變為癌症的「癌前病變」(High Grade Dysplasia高度細胞變異)。
簡錫淵解釋,輕微或無症狀民眾初發現的契機,常是因為一些篩檢數據異常,如CEA指數異常、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幽門螺旋桿菌測試陽性等,藉由內視鏡篩查才發現這種非常早期的病變。所幸現在早期癌與癌前病變已能用先進的「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來治療,為以內視鏡(胃鏡、腸鏡)操控微小電切刀進行剝切的微創技術,因胃腸鏡是通過生理開口(口腔、肛門)進入體內處理,所以身體皮膚表面不會有任何切口,且能保留器官完整,不對食道、胃體、腸道進行截斷重接的動作。
他說,患者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非常順利,由於是微創治療,術後恢復很快,術後當日流質食物、隔日固體食物,術後僅2天能出院返家休息,而切除檢體經病理檢查確認病變完整切除,只需安排定期的術後追蹤即可。
簡錫淵提醒,食道癌風險因子為菸、酒、檳榔、酒精不耐症及食道癌家族史,既使是睡前少量的酒,長期下來也有食道癌風險,具有風險因子的病患應定期尋求精細的內視鏡篩查,民眾可與主治醫師討論自身病情後決定微創治療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