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筑/採訪報導
▲根據國外研究加上我國基因權威醫師張家銘的專業分析,父母若長期嚴厲管教和言語暴力孩子,會對他們的大腦三個區塊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簡單來說就是:「越罵越笨!」(示意圖/資料照)
在教養孩子時,很常聽間一句話「愛之深,責之切」,但國外研究發現,長期受到嚴厲管教及言語暴力的小孩,其大腦三個重要區域可能出現縮小情況,包括:前額葉皮質、海馬迴和杏仁核,這樣的孩子在情緒、認知和社交能力都會受到負面影響。我國基因權威醫師張家銘也表示,基因就像人生的底圖,後天環境就像畫筆,當一個健康的孩子隨著長大出現學習困難或表達障礙等,問題恐來自「基因表達」的改變,而這改變與長期的負面教育方式有關!
權威式的教養在亞洲比較常見,甚至很多時候常可以聽到「慈母多敗兒」或「愛之深,責之切」等,但根據近年在《發展與心理病理學(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期刊所公布的加拿大大學與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的心理學研究,內容指出,家長對孩子的管教過於嚴厲甚至還有語言暴力,可能導致孩子的腦部結構產生縮小,對他的情緒、認知和社交能力發展會有不好的影響。簡單來說,家長對孩子太過嚴苛,總是以吼罵或帶有情緒的字眼管教小孩,「孩子只會越罵越糟、越罵越笨,甚至被罵出病來。」
▲長時間在嚴厲管教和語言暴力環境長大的孩子,腦部的前額葉皮質、海馬迴和杏仁核會因此縮小,進而影響他們的情緒、認知、社交能力和學習等。(示意圖/資料照)
該研究指出,長期遭受嚴厲管教的孩子,其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海馬迴和杏仁核會逐漸縮小,那這三區塊縮小會有什麼影響呢?以下為大家整理出:
一、前額葉皮質縮小-導致認知功能下降
前額葉皮質是負責高階認知功能的,包括:決策、計劃和解決問題,當前額葉皮質受到影響時,孩子在學習和理解新知識或資訊時可能會遇到困難、學習效率降低,進而影響其學習表現。不僅如此,該區域也和情緒調節和自我控制有關,若發生縮小的話,恐導致孩子容易衝動行事,不太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二、海馬迴縮小-削弱記憶力
海馬迴是負責記憶形成和提取的重要區塊,一旦發生變化的話,可能影響孩子的記憶,不論是長期還是短期。面對新學習的知識,或需要發揮、闡述已學習的知識時,他們可能會出現腦袋一片空白,無法有效地提取那些記憶。不僅如此,海馬迴縮小也會對孩子的學習與情境記憶產生影響,使他們難以將所學知識應用在不同的情境,學習上很難舉一反三。
三、杏仁核縮小-情緒處理能力變差
杏仁核這區塊負責情緒反應和處理,一旦產生縮小的話,孩子會難以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他們容易出現情緒不穩的情況,同時對壓力和挫折的耐受性也會大打折扣。因為情緒處理能力差,進而也會影響到他們的社交能力,導致人際關係問題,再延伸下去,會提高他們罹患抑鬱症和躁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
該研究證實,受虐兒童的前額葉皮質、海馬迴和杏仁核發展會受到極負面的影響,但即使沒有經歷嚴重虐待的孩子,長期在嚴厲管教和言語暴力下成長的小孩,其腦部結構變化竟與受虐兒相似。研究人員表示,希望透過該研究的發表提醒家長和社會重視教養問題,盡可能避免嚴厲管教和語言暴力,避免對孩子的未來發展造成危害。
▲台北榮總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有家長發現孩子長大突然變得敏感、情緒控管差甚至有學習困難的情形等,其實這可能來自基因表達的改變,而這改變,與長期的負面教育方式有關。(圖/資料照)
我國基因權威、台北榮總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其實負面和情緒性的教養確實對孩子有非常不好的影響,「最近有家長問我,為什麼他的孩子看起來天生健康,但長大後卻變得敏感、情緒波動大,甚至有學習困難。當我們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問題可能來自『基因表達』的改變,而這改變,竟然與長期的負面教育方式有關。」
張家銘醫師補充道,科學家們發現一些基因,比如NR3C1(與壓力反應相關)或 BDNF(腦神經修復和生長相關),在受到持續心理壓力時,基因的「開關」可能被影響。醫師解釋道,這不代表基因本身壞掉了,而是它們的表現方式被改變了,例如:NR3C1如果因壓力而過度敏感,孩子面對日常挑戰時,可能會出現過度的恐懼或逃避反應;而BDNF的表達若降低,可能會讓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情緒調節變得困難。
▲長期研究基因領域的張家銘醫師表示,長期的打罵教育、羞辱孩子,或讓孩子處於極度焦慮的環境裡,都可能在基因上添加負面標籤,進而改變他們的表現和發展等。(圖/資料照)
上述的這些,其實與一種名為「表觀遺傳學」現象息息相關!張醫師表示,基因本身是固定的,但它上面的「標籤」會因環境影響而改變,就像一本書的某些章節被劃線或封閉,使得它們不能被正常讀取。這些標籤多由「甲基化」或「組蛋白修飾」這類分子變化所形成,環境因素會促使這些變化發生,進而影響基因的功能。
張醫師舉例,像長期的打罵教育、羞辱孩子,或讓孩子處於極度焦慮的環境,都可能在基因上添加這些負面的標籤。當 NR3C1 基因被過度甲基化時,壓力反應系統可能變得極度敏感,孩子即便面對微小的挑戰,也會感到焦慮不安。而 BDNF 基因的甲基化增加,則可能抑制神經連結的生長,使孩子在學習新知識和應對壓力時力不從心。
難道孩子就此朝負面成長,沒有辦法改善嗎?張家銘醫師表示,還好表觀遺傳並非不可逆的!根據研究顯示,透過愛與支持的教育方式,這些負面標籤可以被「擦除」或重新調整。例如:讓孩子感受到安全與尊重,能幫助壓力相關基因回歸正常功能;規律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能促進BDNF的表達,修復大腦神經連結;良好的睡眠則能減少基因甲基化的不良影響,進一步改善孩子的壓力應對能力。
▲張家銘醫師語重心長呼籲家長們,基因只是孩子的先天傾向,未來發展的關鍵其實還是以他生活、成長的環境來決定的。(示意圖/資料照)
現代多為雙薪家庭,家長們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可以說是相當寶貴,有時爸媽可能會對小孩的表現感到疑惑和不理解,對此,張家銘醫師建議可以透過基因檢測來幫忙,「透過檢測,我們能了解孩子的基因對壓力的敏感性或神經發展的特定需求,幫助家長更有針對性地提供支持。」但張醫師也強調,基因只是孩子的先天傾向,而環境才是決定他們未來的關鍵,即便孩子在基因上存在某些弱點,透過後天的愛與關懷,這些弱點不僅可以被彌補,還有可能轉化為他們的優勢。
同樣為人父的張家銘醫師,最後也語重心長向大家分享:「我們每一個愛的選擇,都是在幫助孩子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當我們選擇用理解和尊重與孩子相處,就如同在為他們的基因塗上健康的標籤。愛與環境,是塑造孩子未來的真正力量。」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保護被害人隱私,避免二度傷害
拒絕家庭暴力,請撥打110、113
拒絕兒虐、防止老人受虐,請勇敢撥打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