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快走者的細胞層級「老化」速度較慢,身體也相對年輕,大腦也較敏捷,壽命也更長。(圖/Pixabay)
健康資訊普及,放慢步調有助身心健康,已成普遍認知。但醫師張家銘表示,一項40多萬筆數據分析後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一個人的步行速度越快,端粒越長,而端粒越長,生理年齡越年輕,也就是,快走者的細胞層級「老化」速度較慢,身體也相對年輕,大腦也較敏捷,壽命也更長。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時表示,一項研究發表於2022年《Communications Biology》、由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的40多萬筆數據分析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步行速度越快,端粒(telomere)越長,而端粒長度則是生理年齡的重要標誌。
他說明,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保護蓋,隨著年齡增長,它會逐漸縮短,最終導致細胞老化甚至死亡。這就是為何端粒被視為壽命長短的重要指標。
近幾年來,每日步行次數頗受關注,但張家銘表示,有研究進一步發現,影響端粒長度的不是「總步數」,而是「步行強度」。即使每天運動量相同,走得比較快的人,比走得慢的人擁有更長的端粒、更年輕的細胞狀態。
他表示,這顯示,健康的重點並非步數,而是「怎麼走」。「與其擔心自己每天有無日行萬步,不如努力提升步行速度。每天抽出10分鐘快走,或是在日常通勤時加快腳步,對健康更有幫助。」
至於「快走」與「慢活」會否衝突,他表示,慢活的核心概念是「減少無謂的壓力,專注當下,活得更有品質」,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身體要「慢動作」。我們可以在精神層面減壓,但身體層面仍然要保持活力。
他表示,該項研究的發現,並非要人拼命加快步伐,讓生活變得匆忙,而是提醒人「適當提高步行速度,對健康有明顯幫助。」若希望未來的自己能夠擁有更長的壽命、更健康的身體、更敏捷的大腦,現在就可以開始做一點小改變,每天花點時間快走,讓步伐帶來生命的節奏,讓身體在活力中慢慢延長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