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醫師表示,選甜粽、冰粽這類餡料,容易導致糖類攝取過量。(圖/資料照)
本週五起就是端午連假了,家家戶戶準備吃粽過節。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黃如薏提醒,由於粽子主要是由高黏性澱粉糯米所製作而成,食材升糖指數高,若過量攝取,容易引發身體不適,包括影響血糖代謝、腸胃道不適以及過度熱量攝取,食用時需掌握正確飲食觀念,方能預防疾病產生。
她說,一般而言,每人一天攝取總熱量標準若為2000大卡,一顆傳統粽子的熱量約350-500大卡,若與平時食量疊加上去便容易導致總熱量過度攝取,而形成肥胖體型。此外,粽子的含糖量更不容輕忽,一般人糖類攝取量應控制在50克以下,一顆粽子含糖量即約為20至25克以上,已佔一日所需量的二分之一。因此,若選甜粽、冰粽這類餡料,容易導致糖類攝取過量。
黃如薏說明,人體內有一套平衡血糖的系統,當糖分進入體內,就會產生胰島素將血糖調控下降,若糖分過量攝取,再加上肥胖體型,便會導致分泌的胰島素不易被利用,就稱作「胰島素抗性」,導致血糖不易下降,較常見於平時飲食不節制。當節日來臨,又大啖美食者,若是發生急性血糖過高便會出現「吃得多、尿得多、喝得多、體重減少」的症狀,此時就需多加留意是否需就醫。
黃如薏列出以下吃粽五建議,供民眾參考:
1、一日一顆,勿當點心:因一顆粽子所含熱量超過一般人所需一餐主食的總熱量,因此正餐食用外,勿再當點心,一天以一顆為限即可。
2、選用健康米料:將糯米改為「紫米」、「五穀米」等高纖米類,可減緩血糖上升的速度,有助於穩定血糖。
3、選擇少量或天然沾醬:多數醬料如醬油膏富含磷與鈉,建議少沾醬,或改用天然沾醬,如清爽的柚子醋。
4、留意食用順序:先吃青菜、湯品,再吃粽子,可延緩血糖上升,蔬果的膳食纖維亦可促進腸胃蠕動。
5、加強運動管理:節日過後,預留兩週加強運動量,並考慮每日減少500大卡的熱量攝取,加以管控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