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醫師張家銘表示,當眼睛在掃視時的精細變化,正是神經系統健康與否的寫照,是可以量化的神經學事實。(示意圖/Pixabay)
俗話說,眼神就能看出一個人的狀態。醫師張家銘表示,這句話非常科學,當一個人看東西會掃過頭/跳過目標、花較久時間才能看清楚一行字、對視覺刺激反應遲緩、頻繁眨眼或「對不到焦」,這不只是精神不濟的表現,而可能是大腦功能出現微小變化的警訊。眼睛在掃視時的精細變化,正是神經系統健康與否的寫照,是可以量化的神經學事實。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眼神就是神經功能的外顯線索。人的眼睛不只是接收世界的感官,也是大腦輸出指令的「終端」。當眼球移動出現微妙的延遲、偏差或錯誤,往往顯示,背後那整套調控注意力、記憶、決策的大腦網絡,開始出現問題了。
當眼球移動出現微妙延遲、偏差 代表大腦網絡出現問題
他表示,眼睛不只是接收世界的感官,也是大腦輸出指令的「終端」。當眼球移動出現微妙的延遲、偏差或錯誤,往往表示,背後整套調控注意力、記憶、決策的大腦網絡,開始出現問題了。
掃視眼動(Saccadic Eye Movement)是人每秒都在做的事,只是人多半不自覺。當人想從螢幕左邊看向右邊,或從臉上掃過一個人的五官時,眼睛就會做出這種快速、跳躍式的移動。這個動作背後是整個大腦從頂葉、額葉、基底核到腦幹與小腦齊心協力的結果。
張家銘表示,透過掃視眼動的測試,醫界已能夠比傳統的問卷評估,甚至比部分影像檢查更早一步,發現大腦開始退化的徵兆。
不動聲色的眼睛 說出大腦的真話
他表示,有些病人看起來好好的,會聊天、會記事,但在掃視測試中卻出現反向反應錯誤率高、眼動延遲、無法正確對焦等情況。這些變化通常來自額葉功能的微損,包括抑制控制、工作記憶與注意力整合的能力。也就是說,眼神的異樣,往往早於臨床症狀而出現。因此,若能早一步發現這些「神經退化的微訊號」,我們就有機會介入,延緩甚至逆轉變化。
「掃視眼動測試」可作為認知體檢 提供客觀量測數據
不同於問病患「最近精神還好嗎?記性有無變差?」,掃視眼動測試可以提供客觀、可重複的數據,幫助醫師追蹤大腦功能變化。因此,甚至可以把它當成「認知健檢」的一部分。張家銘表示,這是未來大腦保健最實用的量化工具之一。
「眼神不對勁」的徵象:常掃過頭、跳過目標、頻繁眨眼
• 看東西常「掃過頭」或「跳過目標」
• 要花比較久的時間才能看清楚一行字
• 對突如其來的視覺刺激反應遲緩
• 頻繁眨眼或「對不到焦」
張家銘表示,上述現象都可能是額葉、大腦頂葉或基底核功能退化的早期訊號。民眾若發現自己或家人最近眼神開始渙散、看東西容易跳行、注意力變短暫,甚至眼動測試出現異常,別急著恐慌。這不代表疾病已經無法挽回,而是身體正在給我們「早知道」的機會,以便及早關心我們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