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過去我們總認為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專利,但如今這個觀念已不再適用。隨著現代生活型態的改變,年輕族群的糖尿病發病率正以驚人的速度上升,平均每十個台灣人中就有一人深受其困擾。對此,營養師劉雅惠提出警告:許多人以為健康檢查報告上的「黑字」就代表安全,事實上,身體若出現五種警訊,可能已經是高血糖的早期徵兆,距離糖尿病僅一步之遙。

營養師劉雅惠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了一則影片,揭示了許多人對血糖的迷思。她指出,現代年輕人普遍面臨壓力大、外食頻繁、運動量少等問題,這些因素早已悄悄影響了體內胰島素的平衡。她提醒,以下五種狀況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千萬不能輕忽:
1. 剛吃飽飯就想睡覺:這並非單純的「飯後睏倦」。當你攝取過多精緻碳水化合物後,血糖會迅速飆升,引發胰島素大量分泌,導致血糖又在短時間內急遽下降,這種「血糖雲霄飛車」的過程,會讓人感到強烈的疲憊與嗜睡。
2. 吃飽後很快就餓了:與第一點相同,血糖快速上升又快速下降,會讓大腦發出「能量不足」的錯誤訊號,產生強烈的飢餓感,陷入不斷進食的惡性循環。
3. 四肢瘦但肚子卻很大:這種「泡芙人」體型,是典型的胰島素阻抗徵兆。當細胞對胰島素反應遲鈍,多餘的糖分就會被轉化為脂肪,優先囤積在腹部,形成危險的內臟脂肪。
4. 怎麼睡都睡不飽,感覺很累:高血糖會導致身體細胞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長期下來會讓身體感到持續性的疲勞和無力,即使睡眠充足也難以緩解。
5. 沒有家族病史但特別愛吃甜食:過度攝取含糖食物,會長期刺激胰島素分泌,最終導致其功能失調。即使沒有遺傳因子,這種飲食習慣也可能成為誘發糖尿病的元兇。
劉雅惠強調,這些現象背後的元兇是「胰島素阻抗」,這是一種代謝異常,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也可能已經存在。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期刊》的研究,胰島素阻抗不僅是糖尿病的前兆,更會增加肥胖、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為了遠離這場隱形危機,劉雅惠建議從根本的飲食習慣著手,有效改善胰島素敏感度:
1.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多吃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如木耳、燕麥、蘋果、花椰菜等,它們能幫助延長胃排空時間,延緩血糖上升速度,讓胰島素分泌更平穩。
2. 避免單一精緻澱粉:早餐不再只是吐司配燕麥奶,試著將其替換為更均衡的搭配,如全麥麵包、豆漿與堅果。多元的營養素能減緩血糖波動。
3. 減少精製澱粉與糖:盡可能避開白米、白麵包、含糖飲料及甜點,這些食物會讓血糖快速飆升,對胰島素造成巨大壓力。
4. 遠離加工食品:許多加工食品中的食品添加物和不健康的植物油,可能導致體內的Omega-6與Omega-3脂肪酸比例失衡,引發慢性發炎,進一步惡化胰島素阻抗。
5. 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足夠的蛋白質攝取能幫助穩定血糖,讓胰臟有機會休息,提高胰島素的敏感度。

總而言之,血糖健康不再是單一數字的問題,而是需要從整體生活型態來全面審視。劉雅惠提醒,糖尿病的年輕化趨勢不容忽視,建議民眾定期檢測血糖,養成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才能預防糖尿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