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肝癌治療策略 免疫合併標靶療法助「降期」 腫瘤有望完全消失
  • A-
  • A
  • A+

專案中心/綜合報導

肝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許多患者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已屬晚期,面臨腫瘤過大、血管侵犯等棘手問題。隨著醫療進步,新式的「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療法為晚期肝癌治療帶來突破。花蓮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陳言丞醫師分享,此療法不僅能有效縮小腫瘤,更有機會讓原本無法手術的病人重獲根治希望。他更分享了花東地區腫瘤「完全緩解(CR)」的真實案例,為患者重新點燃希望。

陳言丞醫師指出,隨著「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等新型療法問世,即使是術後復發率高的晚期肝癌,在正確的治療策略與多專科團隊的合作下仍有機會爭取更長的存活期。(圖/陳言丞醫師提供)
陳言丞醫師指出,隨著「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等新型療法問世,即使是術後復發率高的晚期肝癌,在正確的治療策略與多專科團隊的合作下仍有機會爭取更長的存活期。(圖/陳言丞醫師提供)

晚期肝癌的嚴峻挑戰與新式療法轉機

陳言丞醫師指出,「在花東地區,臨床上約有一半肝癌患者在確診時已是晚期。此階段的腫瘤常侵犯至肝內主要血管(如門靜脈),使得手術切除變得困難重重且術後復發率極高。過去即便成功切除,病人也常在半年至一年內復發,後續治療選項有限。

近年,「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的雙機轉療法成為國際治療指引首選。此療法客觀反應率(ORR)約30-35%,更有約10%患者實現腫瘤完全消失。陳言丞醫師解釋,此療法透過協同作用,達到顯著的治療效果。標靶藥物能抑制腫瘤血管生成,改善腫瘤微環境,為免疫治療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來對抗癌細胞。治療的目標是盡可能縮小肝內腫瘤,為手術切除、射頻消融術(電燒)等根治性治療鋪路,讓原本無法開刀的病人,有機會「降期」治療,重獲一線生機。

從無法手術到腫瘤全消 真實案例見證希望

陳言丞醫師進一步舉例,一位62歲B肝帶原男性,在接受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雙機轉治療,並配合栓塞與熱消融後,身上腫瘤病灶已完全消失。另一位74歲的女士,腫瘤不僅高達10公分,更侵犯右側門脈血管,原先無法手術。在接受合併療法後,不僅腫瘤縮小,血管內的血栓也明顯退縮,最終得以成功進行乾淨的手術切除,術後近兩年未再復發。

醫病溝通與多專科整合策略:給予希望、策略佈局

面對晚期病人,陳言丞醫師認為溝通的關鍵在於給予「有根治的希望」。他會向患者解釋,臨床數據顯示此治療方案的中位存活期約19.2個月,並強調「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策略性思維,鼓勵病人除了藥物,更要積極配合栓塞、電燒等局部治療,多管齊下,他表示這種「先進行系統性藥物治療再開刀」的模式,已是國際癌症治療的趨勢。

最後,陳醫師呼籲,患者在得知晚期診斷後,切勿過度焦慮或尋求非正規醫療管道。應積極尋求能提供多專科整合治療團隊的醫療院所。他強調,透過跨科別合作與有效的治療策略,晚期肝癌已非絕症,患者仍充滿希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