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露:上廁所後若見「3情況」 50歲以下罹癌風險飆8.5倍
  • A-
  • A
  • A+

國際中心/林奇樺報導

專家說,直腸出血常以三種方式出現:上完廁所後,衛生紙上出現鮮紅血跡、糞便呈黑色或柏油狀、明顯有血液從肛門流出。(示意圖/Pixabay)
專家說,直腸出血常以三種方式出現:上完廁所後,衛生紙上出現鮮紅血跡、糞便呈黑色或柏油狀、明顯有血液從肛門流出。(示意圖/Pixabay)

年輕族群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近年明顯上升,美國最新研究指出,50歲以下若出現「直腸出血」症狀,罹癌風險恐比一般人高出8.5倍。醫師提醒,別輕忽糞便顏色或擦拭後的血跡,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美國研究:50歲以下有出血症狀者 罹癌率高出8.5倍

根據美國《Eating Well》報導,路易維爾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School of Medicine)研究團隊分析450名50歲以下、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成年人,結果發現約45%被診斷為早發性大腸癌,其中有近4成出現直腸出血,而近7成沒有家族病史。研究在今年10月「美國外科醫師學會臨床年會」發表。

研究主持人卡瓦路卡斯醫師表示,這項結果顯示,即使未達常規篩檢年齡(45歲),若有直腸出血仍應嚴肅看待,「別因年輕就忽略身體訊號」。專家指出,直腸出血最常以三種方式出現:上完廁所後,衛生紙上出現鮮紅血跡; 糞便呈黑色或柏油狀;明顯有血液從肛門流出。

醫師提醒:出血不等於罹癌 但反覆出現要警覺

紐澤西聖名醫院醫師甘塔(Dr. Himabala Ghanta)提醒,出血不一定代表癌症,痔瘡、肛裂、潰瘍或便秘用力都可能造成,但若症狀反覆發生、或伴隨貧血、腹痛、體重下降、排便習慣改變等情況,應儘快就醫。

專家強調,早發性大腸癌的年輕患者多半「非典型」,症狀輕微卻進展迅速。若身體出現異常,應主動與醫師討論,不要拖延。

45歲起定期篩檢 高纖飲食與運動助防癌

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教授齊基提斯提醒:「年輕人不用害怕檢查,早一步篩檢就可能多一分保命機會。」目前建議45歲起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家族病史者可提前。專家呼籲,保持高纖飲食、少紅肉與加工品、規律運動,仍是預防腸癌的最佳方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