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提到,橘子全身都是寶,果肉富含維他命C,果皮則有「川陳皮素」,幫助降血脂、抗發炎。(圖/pixabay)
柑橘類水果在台灣相當普遍。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提到,柑橘類富含維他命C,果皮還存在「川陳皮素」,研究發現,川陳皮素是修復高脂飲食的腸道屏障,能夠降低腸道慢性發炎,有助於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建議橘子皮曬乾後,沖泡成茶飲用。
黃郁純在臉書粉專表示,柳丁、柑橘或椪柑為柑橘類水果,不只富含維他命C,還有「川陳皮素(Nobiletin)」,像是中藥裡的陳皮,由成熟橘子果皮經曬乾或烘乾後的產物,裡面含有豐富的川陳皮素,不只是一種多酚,也是果皮吃起來微苦的來源,屬於柑橘類黃酮,除了有助於降血脂,對腸道幫助也很大,卻常被忽略。
黃郁純指出,2025年刊登在《Molecular Medicine》的研究中,指「川陳皮素」可能恢復高脂肪飲食(HFD)引起的腸道屏障受損。高脂肪飲食會造成腸道屏障受損,原因是飲食結構影響腸道微菌叢的組成,進而改變短鏈脂肪酸的含量,高脂肪飲食中組成多為高油、高糖與加工食品,恐破壞腸道菌相,降低腸道微菌叢的菌種多樣性,容易導致腸道屏障損傷,加速腸道發炎。
再來是「降低腸道慢性發炎」,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在過去幾年中,患病率不斷增加,腸道持續性處於發炎階段,讓腸道黏膜細胞加速發炎,並提高纖維化的機率,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主要表現是「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前者就常見,且臨床表現較多,症狀是慢性腹瀉、腹痛、血便、黏液便,腸子常處於發炎狀態,持續性且長期難根治,發炎久了會增加罹患大腸癌機率。
黃郁純建議,許多柑橘類都含川陳皮素,但含量大多來自於果皮,吃完橘子後別扔掉果皮,可以嘗試將橘子皮曬乾,之後沖泡成茶,若覺得帶有苦味,可以添加蜂蜜調味,或是把整顆橘子清洗乾淨後,打汁後小火熬煮成橘子果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