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魏君程報導
▲翁梓華分享7個泡湯的NG行為。(示意圖/資料照)
最近寒流來襲,許多人都選擇泡湯取暖,醫師翁梓華在臉書粉專「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發布貼文,表示溫泉對皮膚的滋潤、血液循環促進、肌肉放鬆皆有幫助,但如果泡的方法錯誤,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
翁梓華指出,泡湯的第一個健康風險是「血管瞬間過度擴張」,一般時候,人體的血液會均勻分布在各器官中,但當泡溫泉時,高溫的水碰到皮膚,會讓皮膚血管擴張、血液積在皮下,這時候頭部、心臟等重要器官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就可能出現暈厥甚至是心肌梗塞的問題。
泡湯NG行為1:泡溫泉前喝酒,酒精會促使血管擴張,與溫泉協同下,皮膚血管容易過度擴張。
泡湯NG行為2:泡太久,一般建議溫泉不宜泡太久,15-20分鐘為上限,超過時間應讓身體先休息一下再繼續。
泡湯NG行為3:直接進入高溫池,皮膚血管會需要時間適應水溫,突然進入高溫池也會讓血管過度擴張風險增。
泡湯NG行為4:泡湯前吃太飽,由於消化食物會需要血液進入消化系統帶走養分,如果同時泡湯,大腦很容易得不到足夠灌流。
遇到上述狀況發生時,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暈倒」,這時候,可以先讓個案躺平、並且用涼水沖洗四肢,促使血管收縮,通常個案會在數分鐘內意識得到緩解。
翁梓華接著分享第二個風險是「新陳代謝速度增加」,由於高溫會讓身體新陳代謝增加,泡溫泉的時候,會讓身體進入「大量熱量消耗」模式,40度的高溫,會提升人體基礎代謝率大約12-13%,15分鐘的泡溫泉,則可能增加約300大卡的消耗,如果血糖調控異常的個案,像是糖尿病患者,在泡湯的時候,就可能出現低血糖的症狀。
泡湯NG行為5:泡湯前空腹,泡湯前如果空腹,由於身體消耗血糖速度增加,當身體來不及提取肝糖補充血糖時就可能發生低血糖的狀況。
泡湯NG行為6:感冒還堅持泡湯,感冒時身體本身就處於相對高新陳代謝的狀態,加上溫泉帶來的高度新陳代謝,很容易誘發低血糖。
別小看低血糖,低血糖可能會讓人「瞬間斷電」,醫學上甚至也發生過泡湯因為低血糖暈倒而溺斃的個案。因此建議,感冒的人應避免泡溫泉,同時如果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個案,建議可以泡溫泉前可以先吃一點東西,同時可以隨身攜帶一些能補充血糖的小物,能大幅降低此項風險。
最後一個風險是「高溫水分散失增加」,泡湯會增加人體水分散失加速,根據研究統計顯示,高溫環境,可能增加1小時2-3公升的水分散失,當水分散失過多,血液容積變少,也可能導致暈厥的問題。
泡湯NG行為7:泡溫泉過程完全沒有水分補充。多數的溫泉會館,會提供1瓶礦泉水給泡湯的人進行水分補充,但如果泡湯時間拉長,身體還是可能會缺水。建議泡湯的大家,每泡15-20分鐘,就應補充1瓶礦泉水,避免脫水問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