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長者中約每七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圖/骨質疏鬆症學會提供)
小心骨鬆危機。根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中約每七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骨科醫師表示,骨質疏鬆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卻可能因輕微跌倒導致髖部或脊椎骨折,不僅嚴重影響長者的行動力與自理能力,更可能增加臥床、感染及早逝的風險,是高齡健康的一大隱形殺手。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與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顯示,罹患骨鬆者可能會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骨折不只是疼痛,更可能帶來失能與生命威脅;髖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近20%,3成患者將面臨永久性失能、8成無法獨居。
78歲的吳女士原本因骨質嚴重流失,腰椎T值在短短一年內從 -2.8 下降至 -3.5(T值大於等於-1表示骨質密度正常),一度陷入骨折陰霾。所幸在醫療團隊介入並調整治療方案後,2024年腰椎T值回升至 -1.8,骨密度提升達 24%。如今的她已能自在外出,重新擁抱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亞東醫院骨科部骨鬆與骨腫瘤科主任吳凱文表示,上述個案展現只要及早發現、持續治療,骨質疏鬆不只是可以控制,更有機會大幅改善。他指出,骨鬆治療的核心不僅在藥物使用,更仰賴個人化的評估、長期追蹤與生活型態的調整,包括充足的營養補充、規律運動與跌倒預防等。許多民眾對骨鬆仍存有「無症狀就不用理會」的錯誤觀念,直到骨折發生才驚覺嚴重性,往往已為時過晚。
他也進一步分享,一位高齡98歲的阿公,十多年來穩定遵從骨鬆治療與保健計畫,規律補充鈣片與維生素D,每日散步、騎腳踏車巡視田園,至今仍可自理生活。這樣的健康狀態正是早期介入、長期管理的成果縮影。
吳凱文指出,因應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盛行,院內導入兩套骨質疏鬆AI輔助判讀軟體,分別透過髖部與胸部X光影像進行風險評估。當AI判定T值小於等於-2.5時,即安排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進一步檢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介入」的治療目標。
他也提醒,骨質疏鬆初期多半無明顯症狀,許多民眾對骨鬆仍存有「無症狀就不用理會」的錯誤觀念,直到骨折發生才驚覺嚴重性,往往已為時過晚。隨著健保於2024年擴大骨鬆用藥給付,高風險族群更應積極追蹤與治療,透過AI輔助判讀及跨科整合照護,提早識別高風險個案,及時展開治療,幫助患者穩定骨質、避免骨折、延續自立生活能力。今年8月「高齡應用展」,亞東醫院也將設立骨質疏鬆篩檢與衛教專區,提供免費骨密度檢測與專業衛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