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許多人吃再多都不胖,被認為是「天選體質」,但醫師舒敬軒表示,其實此類人隱藏著2大面向問題,一為病原性問題,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慢性胃炎,或是非病原性問題,例如本身基因所致。他表示,「吃不胖」並不是絕對的優勢,反而可能是身體機能並非最佳狀態的警訊,例如年老後可能出現肌肉失養症、骨質疏鬆,「有研究指出體重過輕者(BMI<18.5)老年失智的風險明顯增加。」
消化內科醫師舒敬軒在其臉書表示,有些人天生瘦,怎樣都吃不胖,令人羨慕,但這其實未必健康,他解析吃不胖的體質可分為2種。
1. 病原性問題:
甲狀腺功能過度活躍、新陳代謝疾病或慢性胃炎等問題,會使人長期吸收不足,熱量消耗過快,導致體重難以增加。
2. 非病原性問題:
通常與基因有關,例如基礎代謝率天生較高,使得脂肪不易堆積,或是腸道吸收率與排空速度比較快。
舒敬軒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時表示,其實「吃不胖」並非絕對的優勢,反而可能是身體在示警,營養未被正確利用,身體機能也不在最佳狀態。體重較輕者雖然體態看來較佳,但年老時較容易出現肌肉失養症、骨質疏鬆等問題。
他並表示,根據一篇2020年刊登的一篇總合分析研究,體重過輕者罹患全因失智症的風險較高,但體重正常罹患全因失智症的風險較低。「目前具體機轉仍不明,推測有可能與慢性總體大腦細胞滋養不足有關。」所謂體重過輕的定義為BMI(身體質量指數)小於18.5,長期遠低於此數值,越可能代表身體出現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