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人中!吃飽就睏恐「1重病」警訊 醫嘆:健檢也難發現
  • A-
  • A
  • A+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許多人有「飯後嗜睡」的現象,醫師張家銘提醒,這是常被輕忽的糖尿病早期警訊。(圖/pexels)
許多人有「飯後嗜睡」的現象,醫師張家銘提醒,這是常被輕忽的糖尿病早期警訊。(圖/pexels)

 

許多人有「飯後嗜睡」的現象,不以為意,但醫師張家銘表示,其實,這是常被輕忽的糖尿病早期警訊,一篇今年新發表的文章指出,糖尿病,其實從細胞能量,也就是粒線體,當「粒線體功能失調、活性氧暴增、血糖代謝異常」這三大核心,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人體表現出來的「容易累、容易脹、容易煩」,因此飯後睏倦,早就是一種警訊。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有些人的空腹血糖值正常,但經常一吃完飯就想睡、人懶洋洋的,或是體力漸差,2025年發表在《Biomolecules and Biomedicine》的一篇綜論文章說明了這現象:糖尿病,其實從細胞能量出問題就已經開始了。

粒線體壞了 身體燃燒能量的效率變差

張家銘表示,粒線體是細胞裡的發電機,正常時能讓人產生能量,支持大腦、肌肉、心臟等器官正常運動。當人長期處於高糖、慢性發炎等環境時,粒線體會漸漸失去活力。

研究發現,粒線體會失去原本的融合修補機制,變得破碎、無法有效產能,且會大量製造出活性氧這種自由基,進一步損害細胞DNA與蛋白質。當粒線體能量不足與活性氧過多的時候,身體會先出現一連串「看似微小、但其實很關鍵」的生活症狀:

1. 餐後想睡、腦霧、思緒不清

2. 體力差、運動恢復慢、肌肉流失快

3. 容易便秘、腹脹、排便氣味改變

4. 傷口癒合變慢、皮膚乾癢、免疫力變差

5. 視力容易模糊或夜間看東西吃力

6. 情緒起伏大、容易焦躁或憂鬱

張家銘建議,民眾可採取下列方式給粒線體修復的時間:

1. 限制熱量或是輕斷食(每天有12小時不進食)。讓細胞有時間回收損壞粒線體,進行粒線體自噬。

2. 動起來但不要過度

每天15分鐘快走、爬樓梯、原地踏步,只要讓身體溫度上升,就能啟動粒線體生合成、活化代謝酵素。

3. 餐後散步幫助穩血糖,也幫助降低活性

粒線體會在血糖快速上升時產生大量活性氧。因此,飯後慢走15分鐘,就像幫忙「關掉工廠裡過熱的馬達」,避免代謝過載。

4. 挑對營養,補對方向

可以補充輔酶Q10、維生素B群、綠茶多酚、藍莓、深綠蔬菜 - 天然抗氧化來源

5. 充足睡眠。